最新推荐 更多>>
最新动态 更多>>
“绿色金融”主题学术征文活动(2024)启事
中国金融学科年会(2024)征文
《金融研究》2022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关于评选第十一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的通知
中国金融论坛·第十三届《金融研究》论坛征文启事
热点文章 更多>>
中国的利率体系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摘要: 利率对宏观经济均衡和资源配置有重要导向意义。央行确定政策利率要符合经济规律、宏观调控和跨周期设计需要。目前,中国的真实利率略低于经济增速,处于较为合理水平。中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释放政策利率调控信号,在利率走廊的辅助下,引导市场基准利率以政策利率为中枢运行,并通过银行体系传导至贷款利率,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国具备继续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条件,将尽可能地延长正常货币政. . .
2021 Vol. 495 (9): 1-11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2025年, 第5期, 总第539期 出版日期:2025-05-25 上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估值效应对国际收支延迟调整能力的影响研究
李贺, 李婧, 姜雪晴
金融研究. 2025, (5): 1-20.  
摘要 ( 89 )     PDF (961KB) ( 61 )  
国际收支平衡对于促进经济内部均衡具有重要意义。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体面临调整压力。本文采用1990—2020年50个经济体的年度数据验证了估值效应对国际收支失衡及延迟调整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正估值效应有助于平滑负向外部失衡,提升延迟调整能力。分析表明,汇率和收益因素下资产价格变动引起的估值效应对延迟调整能力的影响更加显著,改善资产结构有助于提升国际收支延迟调整能力。当大规模跨境资本流动成为常态,金融调整渠道下的估值效应重要性愈发凸显,对延迟调整能力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在低经济增长、高政治风险和高人口抚养比的国家,负估值效应会带来更大的外部失衡压力,降低其国际收支延迟调整能力。美国通过从新兴市场和中低收入国家吸收资本利得,增强自身经常项目韧性而削弱他国延迟调整能力,维系“无泪赤字”。可见,全球经济再平衡具有不对称性。为实现外部再平衡,建议新兴市场国家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同时改善官方储备资产结构,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完善金融体系。
提低扩中:普惠金融能否实现益贫式增长?
张龙耀, 李渊, 郜栋玺
金融研究. 2025, (5): 21-38.  
摘要 ( 68 )     PDF (1621KB) ( 51 )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15-2019年CHFS数据,构建家庭层面的普惠金融指数,并通过面板分位数回归和区制转移模型实证检验了普惠金融对益贫式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普惠金融有助于实现益贫式增长,能够促进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总收入增长,其主要作用机制是促进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创业和劳动力流动。异质性分析表明,普惠金融对劳动性收入的益贫式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但对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的益贫式增长不利;普惠金融对城乡家庭都能实现益贫式增长,有利于缩小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普惠金融在金融监管较强地区能实现益贫式增长,但在金融监管较弱地区则效果有限。最终,普惠金融能够通过益贫式增长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有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银企数字化协同与企业信贷获取——基于银行贷款的经验证据
江轩宇, 张明媚, 林雯
金融研究. 2025, (5): 39-56.  
摘要 ( 81 )     PDF (944KB) ( 57 )  
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引擎,但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实体企业或者金融企业单边数字化效果,并未探讨银企之间的数字化协同是否有助于构建新型银企关系,赋能产融结合。为此,本文将企业和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纳入同一分析框架,考察银企数字化协同对企业信贷获取的影响效果及机制。研究发现,企业与银行数字化协同水平的提高显著增大了企业的信贷获取规模,且促进银企信息协同和治理协同是实现这一效应的重要路径。进一步分析表明,(1)银企数字化的实质性协同更为显著地促进了企业信贷获取能力的提升;(2)当企业与银行之间合作关系较弱或银行软信息依赖度更高时,数字化协同与信贷获取之间的正向关系更为显著;(3)相比于“双慢”协同,适度数字化水平下的协同更为显著地提升了企业信贷获取能力;(4)银企数字化协同还有助于优化企业整体信贷结构。本研究对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畅通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提供了政策启示。
新型“政银担”模式与小微企业投资——基于风险共担的视角
张少辉, 余泳泽, 陶云清
金融研究. 2025, (5): 57-75.  
摘要 ( 78 )     PDF (1106KB) ( 62 )  
为小微企业增信是缓解其融资困境的有力手段。本文基于风险共担视角,以“中央财政担保风险分担补偿”试点为契机,考察了新型“政银担”模式对小微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1)新型“政银担”模式对小微企业投资产生明显的激励效应,且财政专项资金风险分担比例越高,激励作用越强。机制分析表明,新型“政银担”模式通过风险补偿“增信”机制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了其投资。(2)新型“政银担”模式主要提升了小微企业经营类投资,而对非经营类和研发投资未产生明显作用;同时降低了非生产性支出,使小微企业更加关注市场业务拓展。此外,在信用风险较高、银行业竞争较弱的地区和资本密集度较高的行业中,新型“政银担”模式的激励效应更明显。(3)拓展性分析发现,新型“政银担”模式造成了银行尽责程度下降,需要警惕其“搭便车”带来的贷款风险。同时,新型“政银担”模式虽然提高了小微企业营业收入,但较高的非利息成本和税费成本制约了其利润增长空间。本文为政府通过完善多层次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来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经验支持。
信用衍生品发行对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基于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微观数据的研究
王筱澍, 胡涛, 宋芳秀
金融研究. 2025, (5): 76-94.  
摘要 ( 49 )     PDF (1316KB) ( 29 )  
本文基于民营企业(超)短期融资券数据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微观数据,实证探究信用衍生品发行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用衍生品发行仅在政策出台初期发挥了降低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保险增信”效应;2020年后,其作用转变为提高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包装信号”效应,且该效应在发债企业信息不透明、CRMW保险质量较差情况下更显著。为解释这一现象,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噪音的信号传递模型,在信息不对称的理论框架下同时刻画了信用衍生品“保险增信”与“包装信号”两种对企业融资成本完全相反的作用;同时,基于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视角回答了两种效应转换背后可能的机制,并通过实证数据进行定量验证。本研究丰富了现有文献对信用衍生工具创设与企业融资成本决定的认识,为进一步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畅通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渠道提供了实证证据与决策借鉴。
竞争对手主持或参与标准制定与企业创新质量
王雄元, 王慧娴, 王子平
金融研究. 2025, (5): 95-113.  
摘要 ( 39 )     PDF (833KB) ( 25 )  
标准制定权竞争失败后,企业只有从事高质量创新才有可能维持竞争地位或反败为胜,然而既有文献关注标准实施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但未关注标准竞争成功或失败企业的异质性表现。本文探讨标准制定权竞争失败企业相对于成功企业是否大幅度提高了创新质量,研究发现:(1)标准制定权竞争失败企业与成功企业的创新突破度显著正相关,排除单纯同群效应和单纯披露效应以及策略性信息披露后,说明标准制定权竞争失败企业相对于成功企业大幅度提高了创新质量。(2)当行业创新竞争较激烈、成功企业创新实力较弱以及失败企业创新实力较强时,失败企业更可能通过提高创新质量回应成功企业。(3)成功企业仅参与标准制定以及主持或参与行业、地方与企业标准制定时,行业技术标准累计数量、新增标准数量以及标准市场化程度更高时,失败企业更可能通过提高创新质量应对标准制定权竞争失败。(4)失败企业的积极反应提高了实体经济实力、降低了股价崩盘风险。这些结论验证了现代创新经济学理论,能从标准竞争角度丰富创新竞争影响因素文献。
低碳转型中差异化绿色金融政策的驱动机制与协同影响——基于引入多元绿色金融工具的DSGE模型
孙传旺, 何一若
金融研究. 2025, (5): 114-132.  
摘要 ( 48 )     PDF (2186KB) ( 29 )  
随着多元化绿色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如何综合运用绿色金融工具箱以推动经济低碳转型,是当前政策协同与实践探索的关键问题。本文识别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和绿色再贷款的核心特点与运作模式,并将八种绿色金融政策纳入企业、银行、政府部门的最优决策框架,同时刻画多元绿色金融工具。同时,基于对企业属性、规模和融资渠道的精细划分,本文通过内生化不同配套政策强度,模拟了现实情境下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资金流动与交易模式,深入探究绿色金融政策组合对经济低碳转型的协同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首先,绿色金融政策通过资金投入与规模倾斜,以调整绿色信贷利率和绿色债券利率作为中间传导机制,有效优化了绿色企业的融资环境和资金配置,对经济低碳转型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次,四类绿色金融工具展现出时序互补的协同效应。绿色信贷与债券通过规模扩张形成短期驱动,但效果随时间推移逐渐衰减。绿色基金通过财政杠杆和结构调整形成长效支撑。本文的政策启示是:注重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差异化绿色金融政策对低碳转型的协同效果,以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共赢。
媒体ESG报道情绪与公司债券风险溢价——基于信息传导视角的证据
邓国营, 李欣媛, 颜镜洲, 邓启运
金融研究. 2025, (5): 133-151.  
摘要 ( 45 )     PDF (830KB) ( 37 )  
本文以媒体对公司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实践的报道为切入点,系统考察报道情绪如何影响公司债券风险溢价。研究基于2009—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债券样本,采用远期密度模型对信用利差进行分解,识别其信息传导路径。研究发现,积极的媒体ESG报道情绪主要通过缓解投资者风险感知,进而降低超额风险溢价的方式发挥作用,而非直接改变公司基本面违约风险。该影响具有显著的条件依赖性:当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差、分析师覆盖不足、机构持股比例较低或审计质量欠佳时,媒体ESG报道情绪发挥更强的信息协同作用;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信用风险集中暴露、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以及市场信心低迷时,其预期修正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积极的媒体情绪能够显著增强ESG偏好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意愿,而负面报道的持续积累则会推高风险溢价。本文为理解媒体在债券市场ESG信息传导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视角,对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具有一定启示。
产业政策与债券发行定价效率
栗宇丹, 郭雅婷, 罗炜
金融研究. 2025, (5): 152-170.  
摘要 ( 31 )     PDF (1084KB) ( 27 )  
理解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债券的定价效率,对于评估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非金融企业发行的信用债为样本,研究发现,产业政策降低了企业债券的发行溢价,提高了发行定价效率。机制检验表明,降低发债企业信用风险及信息风险从而抑制发债企业人为压低票面利率的动机是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主要路径。但承销商的业务竞争会削弱产业政策的效果。异质性分析表明,产业政策对非国有企业发行的债券、长期债券定价效率的影响更显著,且在经济政策确定性较高、货币政策宽松时作用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政策促进了一级市场投资者认购与债券上市后的流动性。本文一方面丰富了产业政策经济后果的研究,为全面评估产业政策有效性提供证据支持;另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我国债券发行定价效率,为建设高质量债券市场提供有益参考。
中介机构固定搭配:“合作”抑或“合谋”——基于债券信用评级的经验证据
丁璇, 杨道广, 张新民
金融研究. 2025, (5): 171-187.  
摘要 ( 28 )     PDF (809KB) ( 14 )  
中介机构在债券市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介机构行为直接影响债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基于此,本文着眼于我国债券市场中介机构固定搭配行为,选取2008—2022年间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发行的所有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探究了信用评级机构与会计事务所之间的固定搭配行为对债券信用评级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合作效应理论,信用评级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固定搭配经验越多,债券信用评级越低,并且该结论在控制内生性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存在。异质性分析发现,信用评级机构具有外资背景时,中介机构固定搭配行为对信用评级的影响效应减弱;会计师事务所为国际“四大”时,中介机构固定搭配行为对债券信用评级的影响效应增强。进一步研究表明,信用评级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固定搭配经验越多,债券信用评级的信息含量也越多,债券评级误差越少。
股东诉讼溢出与策略性信息披露
兰天琪, 陈运森, 赵瑞瑞, 贾宁
金融研究. 2025, (5): 188-206.  
摘要 ( 47 )     PDF (1009KB) ( 44 )  
基于独特的上市公司股东诉讼数据,本文利用BERT大语言模型进行文本识别分析,探讨了股东诉讼对同行业公司策略性信息披露行为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同行业公司被股东提起诉讼后,行业内其他公司会显著提高年报的语调积极性,并减少风险相关信息的披露,且股东诉讼案件涉诉金额越大、参与诉讼股东人数越多,影响越强。(2)在投资者保护程度较弱、来自个人投资者关注越高和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和波动的情况下,公司会更为激进地使用策略性信息披露作为应对诉讼压力的手段,而来自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性关注则能够产生抑制作用。(3)这一效应主要表现在文本信息真实性较差的公司中,且同行业公司被股东提起诉讼后,公司发布自愿性业绩预告的概率降低且年报可读性降低。(4)这类策略性信息披露虽可降低其被诉概率,却降低了股价信息含量。以上结果表明,股东诉讼虽然具有一定的行业溢出威慑力,但可能诱发同行业公司的策略性信息披露行为。本文结论揭示了股东诉讼法律实践中的潜在非预期效应,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监管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5年 第4期

2025年 第3期

2025年 第2期

2025年 第1期
2025
2025年  第4期  
2025年  第3期  
2025年  第2期  
2025年  第1期  
2024
2024年  第12期  
2024年  第11期  
2024年  第10期  
2024年  第9期  
2024年  第8期  
2024年  第7期  
2024年  第6期  
2024年  第5期  
2024年  第4期  
2024年  第3期  
2024年  第2期  
2024年  第1期  
2023
2023年  第12期  
2023年  第11期  
2023年  第10期  
2023年  第9期  
2023年  第8期  
2023年  第7期  
2023年  第6期  
2023年  第5期  
2023年  第4期  
2023年  第3期  
2023年  第2期  
2023年  第1期  
2022
2022年  第12期  
2022年  第11期  
2022年  第10期  
2022年  第9期  
2022年  第8期  
2022年  第7期  
2022年  第6期  
2022年  第5期  
2022年  第4期  
2022年  第3期  
2022年  第2期  
2022年  第1期  
2021
2021年  第12期  
2021年  第11期  
2021年  第10期  
2021年  第9期  
2021年  第8期  
2021年  第7期  
2021年  第6期  
2021年  第5期  
2021年  第4期  
2021年  第3期  
2021年  第2期  
2021年  第1期  
2020
2020年  第12期  
2020年  第11期  
2020年  第10期  
2020年  第9期  
2020年  第8期  
2020年  第7期  
2020年  第6期  
2020年  第5期  
2020年  第4期  
2020年  第3期  
2020年  第2期  
2020年  第1期  
2019
2019年  第12期  
2019年  第11期  
2019年  第10期  
2019年  第9期  
2019年  第8期  
2019年  第7期  
2019年  第6期  
2019年  第5期  
2019年  第4期  
2019年  第3期  
2019年  第2期  
2019年  第1期  
2018
2018年  第12期  
2018年  第11期  
2018年  第10期  
2018年  第9期  
2018年  第8期  
2018年  第7期  
2018年  第6期  
2018年  第5期  
2018年  第4期  
2018年  第3期  
2018年  第2期  
2018年  第1期  
2017
2017年  第12期  
2017年  第11期  
2017年  第10期  
2017年  第9期  
2017年  第8期  
2017年  第7期  
2017年  第6期  
2017年  第5期  
2017年  第4期  
2017年  第3期  
2017年  第2期  
2017年  第1期  
2016
2016年  第12期  
2016年  第11期  
2016年  第10期  
2016年  第9期  
2016年  第8期  
2016年  第7期  
2016年  第6期  
2016年  第5期  
2016年  第4期  
2016年  第3期  
2016年  第2期  
2016年  第1期  
2015
2015年  第12期  
2015年  第11期  
2015年  第10期  
2015年  第9期  
2015年  第8期  
2015年  第7期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银行间市场短端利率波动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基于利率互换市场高频识别与局部投影方法 收藏
范志勇, 安戈洋, 章永辉
金融研究    2024, 531 (9): 1-19.   DOI: null
摘要   PDF (1137KB)  
基于利率互换交易数据,本文首先使用高频识别方法识别出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变动,避免了传统识别方法的内生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工具变量局部投影法(LP-IV),估计货币政策变动后短端利率变化向各期限国债收益率动态传导的效率,以及短端利率自身波动对传导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货币政策变动显著且持久影响短端利率向国债收益率传导;其次,短端利率自身波动将削弱货币政策变动的传导效率;最后,短端利率波动导致的传导效率削弱存在非对称性,对宽松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削弱效应,但对紧缩货币政策的削弱效应较弱,且对不同期限债券的影响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2. 估值修复还是信息混淆?——基于多方ESG评级与股票错误定价的研究 收藏
张伟伟, 张景静, 陈攀, 张德涛
金融研究    2024, 533 (11): 170-188.   DOI: null
摘要   PDF (644KB)  
准确把握企业估值逻辑、促使股价回归合理水平,是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的关键一环。本文基于理论模型和经验数据,探讨了多方评级机构发布差异化ESG评级结果(ESG评级分歧)对股票错误定价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ESG评级分歧会加剧股票错误定价。实证研究发现:(1)ESG评级分歧通过加深异质信念、降低信息透明度、增加噪声交易者等机制加剧股票错误定价,引发了“信息混淆”。(2)在卖空约束下,ESG评级分歧主要导致股价被高估。(3)对于外部监管机构强制要求披露ESG信息的样本,ESG评级分歧反而提供了多维度ESG信息,发挥了“估值修复”作用,但企业自发选择的ESG信息披露未显著影响评级分歧的错误定价效应。同时,ESG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和投资者的ESG信息识别能力弱化了评级分歧对错误定价的影响,但对于财务信息质量较好的样本,评级分歧“信息混淆”的边际效应更大。本文深化了对ESG评级分歧影响效应的认识,为找出定价效率漏洞提供了直接证据,对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3. 管理层有限视野与企业ESG表现 收藏
姜富伟, 张芷宁, 丁慧
金融研究    2024, 531 (9): 134-152.   DOI: null
摘要   PDF (914KB)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表现不仅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更是影响企业长期经营的重要因素。探究我国企业ESG投入不足的内在动因并设计有效的激励方案,对于提升企业ESG表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究了企业管理层有限视野对ESG的影响,构建了包含ESG项目的动态契约理论模型,并以2010—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管理层有限视野显著制约了企业ESG表现提升,原因是有限视野的管理层降低了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削弱了企业对于长期资金的吸引力。与短期业绩挂钩的短期激励会加剧ESG投入不足,与股权挂钩的长期激励则有助于缓解这一问题。此外,来自微观、中观和宏观的经营压力均会加剧管理层有限视野对企业ESG表现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为提升企业ESG表现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4. 中国新基金过度发行之谜和投资者保护 收藏
叶帅, 张劲帆, 郑凯轩
金融研究    2024, 531 (9): 171-188.   DOI: null
摘要   PDF (802KB)  
本文探讨了中国公募基金“重首发,轻持营”现象的深层次制度性原因和对于投资者保护的影响。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募资主要靠发行新基金,平均每位经理管理2.7只基金。研究发现,大量发新的原因是,基金依赖银行渠道募资,必须向银行支付高昂的托管费。基金公司争夺银行渠道资源的方式是,发售一只新基金托管在该行,用托管费换取募资支持。对比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新老基金,新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优于老基金1.5%~2%;当一个基金经理发行新基金后,其管理的老基金表现下降。由于新基金的资金流入更加依赖其近期表现,基金经理有更强动机提升新基金业绩。大量发行新基金伤害了老基金投资者利益。同时,反复的赎回和申购也不利于基金经理管理,加剧了基金投资散户化倾向,最终影响整个基金行业的投资收益和资本市场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5. 中国A股涨跌停交易制度与投资者处置效应 收藏
肖欣荣, 周晏伊
金融研究    2024, 531 (9): 153-170.   DOI: null
摘要   PDF (1067KB)  
本文利用A股主板和创业板股票数据,研究涨跌停交易制度对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涨跌停交易制度会强化投资者处置效应;在放宽涨跌幅限制是否能缓解处置效应的检验中,该结论得到进一步验证。由于处置效应认为投资者对盈利的敏感性大于亏损,本文也发现,涨幅限制会强化股票浮盈程度与投资者出售行为的正向关系,而跌幅限制对股票浮亏程度与投资者出售行为关系的影响较弱。机制检验表明,涨跌停交易制度通过抓取投资者注意力影响投资者处置效应。分析发现,涨跌停交易制度强化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现象,主要存在于个人投资者而非机构投资者中。进一步研究发现,涨跌停交易制度对投资者处置效应的作用会影响资产定价。本文的发现,为涨跌停交易制度强化投资者非理性交易行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强调了改革涨跌停交易制度的必要性,同时为信息导向的金融市场投资者决策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6. 银行数字化转型、信息结构与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间的替代性 收藏
卢垚, 战明华
金融研究    2024, 531 (9): 39-58.   DOI: null
摘要   PDF (1350KB)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原因,那么银行数字化转型是否有利于缓解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银行信用替代商业信用呢?本文创新性地将信贷市场信息划分为可数字化和不可数字化两种信息类型,并提出银行数字化转型有助于银行处理数字化信息,但弱化了银行处理非数字化信息的能力,进而对两类信用的替代关系产生非线性影响。本文首先围绕银行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对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两类信用选择的问题展开理论分析,然后采用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银企贷款和供应链数据对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一是银行数字化转型总体上促进了银行信用对商业信用的替代;二是银行信用对商业信用的替代是非线性的,原因在于数字化转型使银行处理非数字化和数字化两类信息的能力此消彼长;三是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银行信用替代商业信用的影响程度与上下游企业的相对规模、经济周期阶段及企业所在行业类型相关。本研究对于如何在金融科技迅速发展背景下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7. 不确定性冲击、结构性失业与稳就业政策——基于公共—企业两部门定向搜寻匹配模型的研究 收藏
林滨, 孙乾, 王弟海
金融研究    2024, 533 (11): 1-19.   DOI: null
摘要   PDF (1543KB)  
经济不确定性是导致失业率特别是青年失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选择公共部门就业是劳动力对冲不确定性的自然反应,但鲜有研究探讨不确定性冲击通过扭曲劳动力求职行为对经济波动产生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不确定性冲击下,求稳心态使劳动力更加偏向公共部门岗位,导致公共部门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更趋紧张,产生结构性失业。基于公共部门—企业部门二元劳动力市场划分,本文构建包含两部门定向搜寻匹配的NK-DSGE模型,研究发现,不确定性冲击降低总需求,减少企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和岗位数量,使更多劳动力涌入公共部门求职,导致结构性失业,加剧失业率上升,放大不确定性冲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数值模拟分析表明,不确定性冲击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约占失业总效应的40%。政策评估结果表明,稳就业政策能够优化劳动力市场配置,减少结构性失业,有效应对不确定性冲击。本文丰富了不确定性冲击通过劳动力市场摩擦影响经济波动的机制研究,为解决好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8. 碳市场激励下的企业ESG表现——来自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经验证据 收藏
温慧愉, 杜佳月, 高昊宇, 李欣明
金融研究    2024, 532 (10): 95-112.   DOI: null
摘要   PDF (775KB)  
作为落实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核心政策工具,碳市场建设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制度创新。本文基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渐进双重差分方法,研究碳市场建设对上市公司ESG表现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在区域碳市场设立后,被纳入碳交易管控的企业相比非管控企业显著提高了ESG表现。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通过强化企业低碳减排在生产经营中实现的经济价值,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实践,改善企业环境表现的外部信息监督,进而激励企业积极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分组分析发现,碳市场有效性和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能够强化碳市场激励对ESG表现的促进作用。碳市场建设促进地区碳排放量下降和碳排放效率提升并行,进一步印证其可持续发展引导功能。经替换变量定义和匹配方法、控制高阶固定效应等稳健性检验后,主要研究结论仍成立。本文从企业ESG表现的独特视角,揭示以碳排放权交易为代表的市场型环境规制引导可持续发展的微观机理,为市场主导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序推进提供有益政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9. 国际关系与跨国并购——来自中国企业的经验证据 收藏
王孝松, 袁佳圻, 冯晟
金融研究    2024, 531 (9): 20-38.   DOI: null
摘要   PDF (895KB)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已从传统的资本净输入国变成资本净输出国,中国企业愈加注重“加速出海,走向全球”的国际化战略。但与此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各种风险,其中国际关系是中国企业投资并购遭遇的重大风险来源。本文利用GDELT新闻大数据库,将政府和非政府主体参与的事件纳入统一考察,基于“冲突—合作”视角计算国际关系的度量指标,并使用2015年至2022年的月度面板数据考察国际关系对跨国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关系的恶化将显著抑制跨国并购活动,以东道国为施动方衡量的国际冲突对跨国并购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国际关系不确定性的增强将抑制跨国并购活动;舆论关注的增多将显著增强国际关系恶化对跨国并购的抑制效应。国际冲突通过抑制政府层面高层交往和降低民间层面民众好感度,提高投资遭到东道国政府反对和民众反对的可能性,进而抑制跨国并购。本文为中国加快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深入推进“走出去”战略与保障中资出海提供了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10. 中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估值差异及其理论解释 收藏
魏志华, 梁方志, 李培功, 张嘉伟
金融研究    2024, 532 (10): 1-19.   DOI: null
摘要   PDF (1073KB)  
本文以2007-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估值差异并提出相应理论解释。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市净率(PB)显著低于民营企业,但市盈率(PE)显著高于民营企业。本文基于EBO理论模型解释这一有趣现象——国有企业低PB现象主因是市场对其未来超额收益的预期较低,国有企业高PE现象主因是其权益资本成本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1)研发投入不足、社会责任承担较多和分红水平较低是市场对国有企业未来盈利能力预期较低的深层次原因;盈利质量高是国有企业权益资本成本较低的深层次原因。(2)国有企业对政府、产业链和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贡献未被当前估值体系充分考虑。(3)地方国有企业的低PB现象更明显,中央国有企业的高PE现象更明显。(4)相较于国有控股,国有参股对企业估值的影响更积极。本文揭示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相对复杂的估值差异,并从理论层面提供了合理解释,有助于丰富企业估值领域的理论研究,对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和“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构建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绿色金融、绿色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收藏
文书洋, 刘浩, 王慧
金融研究    2022, 506 (8): 1-17.   DOI: null
摘要   PDF (795KB)  
在可持续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减排技术内生化,建立带有环境约束并包含金融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解释了绿色金融通过支持绿色创新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内在机制。这一理论得到了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中介效应分析的支持。本文为绿色金融的经济学建模提供了新的思路,推进了绿色金融的“功能”理论,论证了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绿色创新渠道”,这意味着绿色金融不限于对少数清洁行业的支持,针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内部环保技术升级的金融服务也至关重要,是未来绿色金融政策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2. 中国的利率体系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收藏
易纲
金融研究    2021, 495 (9): 1-11.   DOI:
摘要   PDF (2935KB)  
利率对宏观经济均衡和资源配置有重要导向意义。央行确定政策利率要符合经济规律、宏观调控和跨周期设计需要。目前,中国的真实利率略低于经济增速,处于较为合理水平。中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释放政策利率调控信号,在利率走廊的辅助下,引导市场基准利率以政策利率为中枢运行,并通过银行体系传导至贷款利率,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国具备继续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条件,将尽可能地延长正常货币政策的时间,目前不需要实施资产购买操作。在市场化利率体系中,收益率曲线非常重要,它反映利率由短及长的期限结构,可为各类金融产品和市场主体提供定价参考。收益率曲线的短端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直接受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长端则为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市场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期。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应用日益广泛,整体趋于成熟,而在市场基础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3. 绿色金融促进了中国出口贸易发展吗? 收藏
金祥义, 张文菲, 施炳展
金融研究    2022, 503 (5): 38-56.   DOI: null
摘要   PDF (841KB)  
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增长一直是贸易领域的重要研究话题。本文以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对外公布的《绿色信贷指引》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对绿色金融与中国出口贸易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识别。研究显示,绿色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出口贸易发展,改善出口贸易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优化出口贸易的量价结构;绿色金融带来的出口促进作用,就不同的样本分类存在异质性。渠道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够通过缓解出口方面临的融资约束水平,进而对出口贸易产生积极作用。稳健性检验表明,在考虑双重差分法设定条件、安慰剂检验、极端值影响、零贸易问题等后,绿色金融对出口贸易的积极作用依然成立。本文研究证实了绿色金融是影响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绿色金融政策能够带来生态环境改善和出口贸易发展的双赢局面,这为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体系构建提供了来自现实层面的有效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4. 企业社会责任、融资约束与企业金融化 收藏
顾雷雷, 郭建鸾, 王鸿宇
金融研究    2020, 476 (2): 109-127.   DOI: null
摘要   PDF (611KB)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通过与利益相关者进行资源交换获得战略资源,但是战略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取决于企业的投资方向。在实体企业金融化愈演愈烈的经济环境下,本文利用2010—2017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重点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了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水平,存在“金融化效应”;(2)融资约束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社会责任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加剧了企业金融化;(3)企业社会责任的“金融化效应”仅在外部监管力度较弱的非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水平较低的低股权集中度企业中存在,行政外部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能够在“融资约束—企业金融化”过程中对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发挥治理作用;(4)识别机制检验证实了中国企业金融化主要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资替代”动机。以上结论为政策制定者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方式、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5. 清代官绅家庭资产结构一般特征初探——以抄产档案为中心的研究 收藏
云妍, 陈志武, 林展
金融研究    2018, 452 (2): 61-81.   DOI: null
摘要   PDF (1272KB)  
本文以清宫所藏奏折与内务府档案中所包含的大量获罪官员的抄家记录为基础,系统估算清代官绅家庭的资产结构。过去对传统社会精英阶层家庭财产和收入的理解,以田地、房屋首当其冲,偶或涉及借贷资本,但是对各自比重一直没有明确数字。我们先设计一套可以与现代家庭资产统计方式接轨的分类框架,然后介绍对家产各项内容的估价方法,并举案例说明。最后通过对185个官绅家产案例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这些案例在金融商业类资产项下有不低的比重,同时,金玉铜磁、绸缎皮衣等各种实物也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作为传统资产形式的田房不动产一方面是投资置业首选,但另一方面当财富积累到一定水平后比重不断下降,以致在社会财富阶梯顶端已不具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6. 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行为的影响——基于互联网理财的视角 收藏
邱晗, 黄益平, 纪洋
金融研究    2018, 461 (11): 17-30.   DOI: null
摘要   PDF (1431KB)  
本文使用2011-2015年263家银行的年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基于蚂蚁金服用户数据构建的地市级数字金融普惠指数,探究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实质上推动了一种变相的利率市场化,改变了银行的负债端结构,使得银行负债端越来越依赖于同业拆借等批发性资金。负债端结构的改变导致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偏好上升,但是借贷利率和净息差都有所下降。即银行选择了更高风险的资产来弥补负债端成本上升所造成的损失,但并没有将成本向下游企业转移。此外,本文还发现规模越大的银行受到金融科技的冲击越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7. 绿色债券发行、企业绿色转型与市场激励效应 收藏
陈奉功, 张谊浩
金融研究    2023, 513 (3): 131-149.   DOI: null
摘要   PDF (854KB)  
为从资本市场视角检验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治理转型的有效性,本文借助绿色债券这一“市场型”政策工具和双重差分模型,利用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进行绿色治理转型所能获得的市场激励结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债券发行以后能够显著提升发行企业的股票超额收益,并同时降低股价暴跌风险;企业利用绿色债券进行绿色治理转型能够获得市场激励,但激励程度在重污染行业和非重污染行业之间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同时也受到企业信用风险和内部治理水平的调节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绿色治理绩效提升和融资约束程度缓解是绿色债券促使企业获得市场激励的内外动因,同时由信息渠道引发的市场专业主体关注和治理效应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带来有益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8. 人民币汇率波动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收藏
陈琳, 袁志刚, 朱一帆
金融研究    2020, 477 (3): 21-38.   DOI: null
摘要   PDF (552KB)  
基于2005—2017 “中国全球投资跟踪数据库”的对外投资微观数据,本文考察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增加,不仅减少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也抑制了投资规模,这一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样本选择性偏差、不同的汇率波动指标等一系列问题后仍然稳健。基于手工搜集的企业年报数据,研究发现,企业前期的套期保值行为,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弱化汇率波动对企业对外投资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显示,汇率波动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影响有明显的异质性,投资于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企业以及不同投资方式的企业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反应各异,这又与中国现阶段对外投资的一些独特特征有关。本文研究为汇率波动影响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9.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金融市场反应 收藏
陈赟, 沈艳, 王靖一
金融研究    2020, 480 (6): 20-39.   DOI: null
摘要   PDF (880KB)  
本文旨在评估金融市场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尤其是上市公司所在地的公共治理能力是否会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其中,城市公共治理能力以基于实时数据计算的防疫能力和复工复产能力指标来刻画。主要发现如下:第一,防疫能力会影响投资者情绪,但不会直接影响股票收益率;第二,所在地复工复产能力对股票收益率存在正向影响;第三,机制分析表明,经营基本面更容易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如小企业、成长型企业、所在地数字金融基础设施较差的企业,其股票收益率对当地复工复产能力的反应更敏感。本文结论表明,在全国一盘棋的抗疫努力下,投资者对于战胜疫情有信心,短期内复工复产能力对金融市场更重要。从应对措施来看,短期内可对比较脆弱的企业实施精准果断的帮扶,长期内可考虑加强地区防疫能力建设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10. 当前全球中央银行研究的若干重点问题 收藏
陈雨露
金融研究    2020, 476 (2): 1-14.   DOI:
摘要   PDF (551KB)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变化,一些影响长期化的新现象、新问题、新概念不断涌现。作为全球重要的宏观经济研究力量,各国中央银行纷纷着手对后危机时代的新理念、新规律展开深入研究,并努力进行政策性的探索。本文重点讨论当前全球中央银行比较关注的三大问题:一是负利率政策的逻辑与效果;二是全球稳定币的宏观政策挑战;三是气候变化导致的宏观金融风险。现有宏观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政策实践面临的新问题,对研究工作者而言,既是重大挑战,也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应立足中国国情,放眼全球百年变局,密切跟踪极具未来性的热点问题和理论前沿并将其科学应用于我国高质量发展时代的政策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1980年创刊
关于期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学术委员会
获奖情况
作者中心  
在线投稿/查稿
稿件模板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专家在线审稿
审稿须知
 
在线办公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编辑部公告 更多>>
《金融研究》2023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2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1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0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中国金融论坛·第十二届《金融研究》论坛征文启事
年度优秀论文 更多>>
学术活动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银行业协会

扫描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 《金融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110298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