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金融研究
  2016年, 第6期, 总第432期 出版日期:2016-06-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通胀国际传递的动态关系研究——兼论中国汇率的“通胀屏蔽功能”
杨子晖, 李广众, 张宁
金融研究. 2016, (6): 1-17.  
摘要 ( 672 )     PDF (1911KB) ( 312 )  
本文首次采用最新发展的样本外Granger因果检验等技术方法,对中国通货膨胀的“输出性”与“输入性”特征展开系统性的研究,并结合滚动广义脉冲响应技术方法,从动态分析的角度对中国在价格国际传递链中的地位与作用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在不同汇制区间,中国物价变动的“输入性”特征,并指出,2005年启动的汇率形成机制尚无法有效地吸收来自国外物价变动的冲击,汇率的“通胀屏蔽功能”并未显现。最后,本文进一步提出现阶段“实现价格稳定”的若干启示与政策建议。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基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研究
陶玲, 朱迎
金融研究. 2016, (6): 18-36.  
摘要 ( 1637 )     PDF (2721KB) ( 898 )  
国际实践表明,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危及金融稳定,更会给宏观经济和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损失。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风险输入和我国转轨阶段自身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叠加的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上升并逐步显现。如何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方法,从而有效地识别、防范和化解风险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论文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在国内外现有研究尚不成熟的方面深入探索。论文将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归纳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因素,将传导机制归纳为内部传导和跨境传导,将扩散机制归纳为信贷紧缩机制、流动性紧缩机制和资产价格波动机制。立足我国转轨体制特点和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论文提出了包含7个维度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指数,在采用马尔科夫状态转换方法对综合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和判断风险指标的状态和拐点,并度量和预警综合指数状态转移的信息,由此有效衔接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构建一个既可以综合分析整体风险,又可以分解进行局部研究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和度量方法。综合指数模型还引入了指数修正机制以更好地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的动态发展。
金融杠杆、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
马勇, 田拓, 阮卓阳, 朱军军
金融研究. 2016, (6): 37-51.  
摘要 ( 1128 )     PDF (1350KB) ( 628 )  
本文基于91个国家1983~201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和二元面板离散选择模型对金融杠杆、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去杠杆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同时,伴随着去杠杆化进程,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会明显增加;(2)金融杠杆波动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均显著负相关,表明金融杠杆波动程度的加大不仅会危害经济增长,同时还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上述结论对一国的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具有比较确切的政策启示。首先,应考虑从防患未然的角度,前瞻性地加强金融杠杆的宏观管理,避免整个金融体系出现过度杠杆化的倾向。其次,在危机后“被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采取循序渐近的策略,充分考虑政策实施过程中应有的平滑操作,最大限度地避免金融杠杆急速下降所导致的经济衰退和金融不稳定。
货币政策、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影响的路径研究
龙少波, 陈璋, 胡国良
金融研究. 2016, (6): 52-66.  
摘要 ( 874 )     PDF (1752KB) ( 403 )  
本文研究货币政策、房价波动对消费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并确定货币政策与房价对消费影响的两条具体路径。研究表明,我国存在货币政策对消费影响的直接路径,也存在房价通过货币政策影响消费的间接路径。而且,这两种路径对消费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的时变特征。但是,房价对消费影响的直接效应不存在,货币政策通过房价影响消费的间接效应也不存在。
未预期货币政策与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基于固浮利差分解的研究
郭晔, 黄振, 王蕴
金融研究. 2016, (6): 67-80.  
摘要 ( 855 )     PDF (1411KB) ( 599 )  
本文利用固息债与浮息债利差将货币政策分解成预期和未预期部分,进而探讨未预期货币政策对企业债券市场信用利差所产生的动态影响与非对称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未预期货币政策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二,在经济周期的繁荣时期,未预期货币政策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作用更大;第三,对比不同期限的企业债,货币政策对中长期企业债信用利差的作用更为显著,而对短期的影响较小。
融资约束与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跃升
吕越, 罗伟, 刘斌
金融研究. 2016, (6): 81-96.  
摘要 ( 869 )     PDF (1896KB) ( 467 )  
本文从融资约束的视角,探讨了如何实现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跃升的问题。通过采用2001-2011年中国与其他41个经济体的双边贸易数据及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测算中国各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度和地位,并实证研究了融资约束对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嵌入度和地位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融资约束是决定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度的关键因素。当融资约束较少时,可以带动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升级;如果融资约束较大,则会引致产业向价值链低端偏移。此外,出口目标市场的金融发展水平越高,会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跃升,实施出口“地区多元化”的贸易战略将更有利于我国制造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租金率折价视角的学区价值测度——来自上海二手房市场的证据
张牧扬, 陈杰, 石薇
金融研究. 2016, (6): 97-111.  
摘要 ( 903 )     PDF (1718KB) ( 345 )  
近年来,国内主要城市学区房现象持续升温,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由于学区房可以再出售,现有文献基于学区房溢价的研究并不能准确体现学区自身价值。本文提出租金率折价的概念,基于对上海二手房挂牌出售和出租数据的联动使用,应用特征价格模型和边界固定效应的方法对学区房的租金率折价进行系统分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意愿支付价格做出更准确估计。实证结果表明,学区房的租金收益率平均而言比非学区房低5%,对于小户型住宅更可达19%,且租金率折价存在较大的波动,受教育部门公立学校入学政策冲击的影响大,证实学区房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本文据此提出,实施基础教育阶段公共学校入学资格的“租买同权”,将有助于促进基础性公共教育资源的更公平利用,同时也有助于防范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度波动。
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与效率——货币政策视角
谭政勋, 李丽芳
金融研究. 2016, (6): 112-126.  
摘要 ( 1085 )     PDF (2173KB) ( 477 )  
本文利用无效率项非单调变化且存在异方差的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了我国商业银行1994-2013年的效率,并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银行风险承担与效率的关系。如果把没有扣除不良贷款的总贷款作为产出,会系统性高估成本效率、低估利润效率;如果不考虑资本投入,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均会被高估;年均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的走势基本一致,且与我国银行制度改革、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较为吻合。我国不仅存在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而且具有连续性和顺周期性;货币政策不仅直接影响银行风险承担与效率,而且通过风险承担渠道间接影响效率。我国银行风险承担对效率的影响并非单调,而是存在倒u型关系,从提升银行效率的角度来看,存在最优的风险承担。风险承担的增加有利于利润效率的提升,同时利润效率的提升反过来促使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
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放松、跨区域经营与银行绩效
蔡卫星
金融研究. 2016, (6): 127-141.  
摘要 ( 902 )     PDF (1404KB) ( 767 )  
2009年中国银监会发布143号文放松了分支机构市场准入规制。借助这一外生政策冲击对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数量的影响,本文通过构造工具变量规范而系统地检验了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银监会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放松对跨区域经营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跨区域经营对商业银行的正面效应表现在市场份额、净息差和收入结构的改善,负面效应表现在营业成本的增加,对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融资杠杆监管与小额贷款公司“覆盖率-可持续性”权衡——基于分层监管的准自然实验
张龙耀, 杨骏, 程恩江
金融研究. 2016, (6): 142-158.  
摘要 ( 867 )     PDF (1581KB) ( 295 )  
中国自2005年试点以民间资本为主要投资者、“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并首次采用“中央—地方”分层监管体制。中央政府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杠杆率上限,部分省级政府突破这一上限,而部分省份却因受到间接监管导致融资杠杆率接近为0。本文基于2011年全国457家小额贷款公司样本数据,实证检验融资杠杆监管对小额贷款公司覆盖率、可持续性和风险行为的影响,将金融分层监管改革视作“准自然实验”以控制融资杠杆率潜在的内生性。研究发现,在当前融资杠杆监管政策下,不存在“覆盖率—可持续性”目标权衡。融资杠杆率越低和未突破融资杠杆率上限的小额贷款公司,平均贷款规模显著较大,农村贷款比例显著较低,经营可持续性和利润亦显著较低,表明融资杠杆监管政策既降低覆盖率,也损害可持续性目标。由于融资杠杆受限,小额贷款公司倾向于通过提高贷款集中度等方式追求盈利,可能会引致较大的潜在风险。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基于三阶段DEA模型Malmquist指数分析法
蓝虹, 穆争社
金融研究. 2016, (6): 159-175.  
摘要 ( 997 )     PDF (1385KB) ( 300 )  
本文首次运用三阶段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在引入非期望产出指标,并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对2007~2012年全国115家县域法人样本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村信用社的总体绩效、商业绩效、涉农服务绩效均总体呈现改善态势,改善程度高低的顺序为商业绩效、总体绩效、涉农服务绩效,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绩效总体高于农村信用社。同时也发现20~30%样本的改革绩效呈现下降,涉农服务绩效以及农村信用社样本的此类问题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据此,本文提出提升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政策建议:一是加大对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二是加快提升现代金融技术应用水平,三是进一步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
启动融资融券助长内幕交易行为了吗?——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张俊瑞, 白雪莲, 孟祥展
金融研究. 2016, (6): 176-192.  
摘要 ( 746 )     PDF (1872KB) ( 321 )  
本文以我国融资融券试点启动为背景,对融资融券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内幕交易行为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启动后标的公司中发生内幕交易的可能性显著上升,且这种现象在规模较小、机构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中更加明显,而较好的外部法治环境能够约束上述行为,在法治水平较高的地区,融资融券对内幕交易的刺激效果减弱。研究结果表明,融资融券业务开展助长了内幕交易者的套利行为,但有效的法治治理能够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媒体监督能够起到外部治理的作用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违规的证据
周开国, 应千伟, 钟畅
金融研究. 2016, (6): 193-206.  
摘要 ( 1274 )     PDF (1388KB) ( 699 )  
本文从中国上市公司违规频率的角度,直接研究媒体监督能否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并挖掘其影响机制,同时详尽分析媒体监督对违规频率不同的公司的治理效果之差异,发掘出媒体监督治理作用的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媒体监督能够显著降低公司违规的频率,说明媒体监督确实可以起到外部治理的作用。进一步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对于越是频繁违规的公司,媒体监督的治理效果越明显。另外还发现,媒体监督的治理效果逐年上升,说明我国媒体对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作用日益增强。最后本文还发现,媒体监督对公司治理产生作用的机制以行政介入机制为主而非声誉机制。

1980年创刊
关于期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学术委员会
获奖情况
作者中心  
在线投稿/查稿
稿件模板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专家在线审稿
审稿须知
 
在线办公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编辑部公告 更多>>
《金融研究》2022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1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0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中国金融论坛·第十二届《金融研究》论坛征文启事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 《金融研究》编辑部绿色金融学术征文启事
年度优秀论文 更多>>
学术活动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银行业协会

扫描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 《金融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110298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