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 页
期刊介绍
学术委员会
编 委 会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年度优秀论文
学术活动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金融研究
2025年, 第4期, 总第538期
出版日期:2025-04-25
上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导出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图片
Select
中央银行通货膨胀预期管理有效性评估——基于文本通货膨胀预期指数的研究
郭豫媚, 王航, 郭田勇, 郭俊杰
金融研究. 2025, (
4
): 1-20.
摘要
(
154
)
PDF
(899KB) (
154
)
全面系统地评估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有效性,对于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实施科学的预期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已有研究对于中国央行通货膨胀预期管理有效性的评估主要是整体性评估,对预期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的讨论仍有待深入。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包含央行预期引导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政策空间、不确定性和市场预测能力对央行预期管理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报告文本,采用机器学习和文本分析方法构建了周度频率的市场通货膨胀预期指数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央行通货膨胀预期能够起到引导市场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并且在政策空间缩小、不确定性上升和市场预测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货膨胀预期管理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研究为系统评估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管理有效性提供了基础指标、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并为健全预期管理机制提供了政策建议。
Select
流动性冲击与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稳定作用
宗计川, 吴庆帮
金融研究. 2025, (
4
): 21-38.
摘要
(
88
)
PDF
(1381KB) (
73
)
当流动性冲击发生时,系统重要性银行是否主动发挥系统稳定作用,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首先检验了在流动性冲击发生时,系统重要性银行是否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一样,表现出一致性的流动性囤积行为。研究表明:相较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流动性囤积行为显著减少,流动性冲击引发的流动性囤积主要由银行同业市场风险敞口较大的银行主导。针对流动性释放渠道的研究发现,系统重要性银行通过同业的质押回购渠道和资产购买渠道向市场释放流动性,缓和了流动性紧缩程度。总体而言,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动性冲击发生时,系统重要性银行通过减少流动性囤积发挥了系统稳定作用。
Select
资管产品估值规范如何影响债券市场效率?——来自资管新规的证据
贾君怡, 潘慧峰, 宋敏杰
金融研究. 2025, (
4
): 39-56.
摘要
(
76
)
PDF
(1132KB) (
59
)
资管产品是我国债券市场重要参与者,资管新规净值化管理要求重塑资管产品估值规则,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这对债券市场产生何种影响。本文利用中国独特的债券“双市场”结构和资管新规政策构造准自然实验,从市场效率视角评估资管产品估值规则变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1)债券换手率显著提高;(2)信用区分度提高,风险补偿动机下,资管机构提高了对低等级债券的风险溢价要求;(3)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资金以更大规模、更低价格流向高盈利、低负债企业;(4)带来融资期限短期化、价格波动加大等转型成本。本文建议综合分析政策收益和成本,既发挥资管产品价格信号功能,也要采取措施降低净值化转型成本。
Select
商业银行采纳人工智能有助于优化企业绿色转型中的信贷支持吗?
钟茜
金融研究. 2025, (
4
): 57-74.
摘要
(
96
)
PDF
(809KB) (
72
)
本文从银行利润最大化视角构建理论模型,结合2013—2022年上市公司逐笔贷款数据,考察商业银行采纳人工智能是否有助于提升 “识绿”能力、优化企业绿色转型中的信贷支持。理论发现,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政策力度较大,人工智能赋能商业银行精准“识绿”能力,提高绿色金融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特别是绿色企业的融资成本与融资约束。实证结果显示,银行人工智能采纳率提高,企业整体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降低,融资约束减少,尤其惠及绿色企业,对非绿色企业无显著影响。这表明人工智能可提升绿色金融的精准性,同时不会挤出非绿色企业低碳转型的融资空间。本研究为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优化绿色金融政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Select
农信机构数字化转型能否促进双重目标兼顾?——基于省联社“大平台”模式视角的分析
王修华, 彭德荣, 赵亚雄
金融研究. 2025, (
4
): 75-94.
摘要
(
62
)
PDF
(605KB) (
52
)
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应有之义。本文基于经济和社会双重目标兼顾角度,利用2011—2022年农信机构微观数据,探讨省联社“大平台”模式下农信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成效。研究发现,省联社“大平台”模式下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促进农信机构兼顾经济和社会目标,还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目标的协同互促;其作用机制在于,省联社“大平台”发挥出效率效应、成本效应和风控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平台”模式下的数字化转型,虽然能影响农信机构贷款端利率以拓展利差空间,但对存款端利率没有发挥明显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省联社“大平台”推动的数字化,对小规模、数字金融发展程度较高地区以及东部地区的农信机构的双重目标兼顾效果更好。本文为新一轮农信机构改革尤其是数字化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启示。
Select
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应对与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
周泽将, 汪顺, 董丰
金融研究. 2025, (
4
): 95-113.
摘要
(
97
)
PDF
(716KB) (
80
)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气候政策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制定和执行气候政策过程中,如不注重政策间的取向一致性,可能造成风险,抑制实体经济发展。基于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发现企业面临的气候政策不确定性每上升一个标准差,金融资产配置水平将上升6.66%个标准差。机制检验表明,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同时增加了传统实体资产风险与绿色实体资产风险,从而促使企业调整其资产结构。异质性分析显示,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与气候物理风险的影响可以相互叠加,且在风险治理较差、外部引导较弱的企业样本中更为显著。经济后果检验发现,气候政策不确定性所诱发的金融资产配置策略并不利于企业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这些结果表明,应充分关注气候政策间的取向一致性,以降低政策不确定性。
Select
上市公司壳资源、挤出效应与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成本——基于“不允许在创业板借壳上市”的准自然实验
潘红波, 周颖, 石宇欣
金融研究. 2025, (
4
): 114-130.
摘要
(
44
)
PDF
(548KB) (
67
)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壳资源具有较高价值,这使得有限的信贷资源更青睐上市公司,进而对非上市公司信贷融资产生挤出效应,最终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借助“不允许在创业板借壳上市”的准自然实验,本文检验上市公司壳资源对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壳资源流失后,当地新三板企业的银行贷款成本显著降低,其影响机制为新三板企业银行贷款可获得性的增加以及融资约束的缓解。这表明,壳资源的流失减少了上市公司对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挤出效应,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分组检验结果显示,上述效应主要集中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获得信贷资源相对较多的地区,以及风险较大、公司治理较差的企业之中。本文从上市公司壳资源的视角为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释,拓展了壳资源经济后果、融资约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为我国A股市场化改革和中小企业融资纾困提供了经验证据及政策建议。
Select
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企业中间品异地采购份额提升与出口增长
余丽丽, 袁劲
金融研究. 2025, (
4
): 131-150.
摘要
(
59
)
PDF
(706KB) (
49
)
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以国内分工实现出口增长的“稳中求进”,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国内分工与出口增长的统一框架,系统讨论了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中,企业中间品异地采购份额提升对出口增长的影响效应和传导机制,并确立和实现了在企业中间品异地采购视角下对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出口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基准结果表明,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中企业中间品异地采购份额提升,将显著促进企业出口“量”的增长和出口“类”的扩张。前者主要来自生产率提升效应,后者则是生产率提升效应和研发投入减少效应的综合结果。此外,所有权性质、融资约束程度、国际分工的区位特征差异,均将导致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企业出口增长产生异质性影响。本文对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实现对内开放与对外发展并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Select
地铁开通的降本效应——来自企业用工的微观证据
戴亦一, 梁师赫, 王剑韬, 梁伟娟
金融研究. 2025, (
4
): 151-169.
摘要
(
50
)
PDF
(712KB) (
63
)
本文以地铁开通为场景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尝试从微观企业用工成本视角考察地铁运营的经济外部性,评估地铁运营的社会效益。研究发现:(1)地铁开通带来的通勤效率提升会加剧求职者对地铁站周边企业的岗位竞争,以及改善员工的非货币性收益并降低其生活成本,进而帮助企业和员工达成更低的薪资合约(即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2)地铁的多换乘线路和高运行速度能强化前述效应。(3)在通勤条件较好、生活成本和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地铁的降本效应相对有限。(4)地铁节约的用工成本将助力企业进一步扩大投资。本文从企业成本视角证实地铁开通的正外部性,有助于客观理性认识地铁等城市交通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新时代我国优化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以及制定企业降本增效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Select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与居民消费意愿——来自中国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
李家山, 易行健, 何启志, 周利
金融研究. 2025, (
4
): 170-188.
摘要
(
77
)
PDF
(636KB) (
70
)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完善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需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对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本文以2014年中国股票市场短时期内快速上涨作为外生“政策冲击”事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股票市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论表明:(1)我国股票市场存在显著的财富效应,该结论在替换被解释变量、调整样本范围及考虑外部有效性后依然稳健;(2)机制分析表明,财产性收入增加和预防性储蓄动机减弱是股市财富效应的主要传导渠道:(3)股市财富效应对低消费、低收入、低金融知识以及低流动性资产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在股票市场参与率较高且走势与经济基本面保持一致、有效发挥经济晴雨表功能时,对居民消费的提振作用将更加突出。
Select
基金再申购行为中的近因效应研究
伍燕然, 祁莉莉, 李忠太
金融研究. 2025, (
4
): 189-206.
摘要
(
38
)
PDF
(748KB) (
30
)
本研究基于独特的账户级交易数据,系统分析了中国共同基金市场中个人投资者的再申购行为及近因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基金,个人投资者更倾向于再次申购此前盈利的基金。此外,近因效应对基金个人投资者的再申购决策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投资者近期在其他基金上的交易,无论是申购还是赎回,均会显著降低其再申购倾向。同时,近期交易频率越高,基金个人投资者的再申购倾向越低。本文从买入决策视角揭示了投资者的行为偏差,丰富了对基金个人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和行为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引导投资者形成更准确的自我认知和理性投资决策,促进基金市场的健康发展。
1980年创刊
关于期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学术委员会
获奖情况
作者中心
在线投稿/查稿
稿件模板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专家在线审稿
审稿须知
在线办公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编辑部公告
更多>>
《金融研究》2023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2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1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0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中国金融论坛·第十二届《金融研究》论坛征文启事
年度优秀论文
更多>>
学术活动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银行业协会
扫描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 《金融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110298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