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金融研究
  2024年, 第10期, 总第532期 出版日期:2024-10-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中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估值差异及其理论解释
魏志华, 梁方志, 李培功, 张嘉伟
金融研究. 2024, (10): 1-19.  
摘要 ( 513 )     PDF (1073KB) ( 374 )  
本文以2007-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估值差异并提出相应理论解释。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市净率(PB)显著低于民营企业,但市盈率(PE)显著高于民营企业。本文基于EBO理论模型解释这一有趣现象——国有企业低PB现象主因是市场对其未来超额收益的预期较低,国有企业高PE现象主因是其权益资本成本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1)研发投入不足、社会责任承担较多和分红水平较低是市场对国有企业未来盈利能力预期较低的深层次原因;盈利质量高是国有企业权益资本成本较低的深层次原因。(2)国有企业对政府、产业链和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贡献未被当前估值体系充分考虑。(3)地方国有企业的低PB现象更明显,中央国有企业的高PE现象更明显。(4)相较于国有控股,国有参股对企业估值的影响更积极。本文揭示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相对复杂的估值差异,并从理论层面提供了合理解释,有助于丰富企业估值领域的理论研究,对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和“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构建具有参考意义。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共同富裕实现机制研究——基于流动人口视角的诠释
余静文, 李媛媛, 谭静, 王勋
金融研究. 2024, (10): 20-38.  
摘要 ( 367 )     PDF (955KB) ( 372 )  
流动人口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流动人口增收问题对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宽带中国”建设事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从流动人口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信息流通、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从劳动力供需两端改变流动人口就业模式,进而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2)数字经济发展还发挥了显著的分配效应,不仅缩小了流动人口内部收入差距,还通过缩小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就业模式差距,降低了两者收入的不均等程度。(3)数字经济不仅促进了流动人口的物质富裕,也提高了其社会融合程度。本文对数字经济背景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共同富裕相关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数字金融发展的劳动力迁移效应——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证据
谭莹, 王盼, 张勋
金融研究. 2024, (10): 39-57.  
摘要 ( 421 )     PDF (721KB) ( 324 )  
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畅通地迁移,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是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长久动力。本文聚焦数字金融发展能否通过发挥普惠性特征来吸引劳动力的迁入,进而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本文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证实数字金融发展能显著吸引劳动力迁入。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数字金融发展通过发挥普惠性特征,可以缓解个体的流动性约束,通过促进个体创业来吸引劳动力流入,并进一步带动就业机会的增加;另一方面,数字金融发展通过发挥普惠性特征,能助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安全感和幸福感。数字金融在这两方面的作用最终有助于促进劳动力迁移。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数字金融推动的劳动力迁移,促进了就业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了西部、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推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本文的研究,着力推动数字金融发展,是各地提升人才吸引力,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有序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专利质押贷款的创新激励效应
许锐, 王艳艳, 于李胜
金融研究. 2024, (10): 58-75.  
摘要 ( 320 )     PDF (761KB) ( 326 )  
专利质押贷款是银行支持企业创新的重要工具。随着专利质押贷款的日益推广,其促进企业创新的实际效果仍有待检验。本文研究2008—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专利质押贷款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专利质押贷款通过将专利作为质押品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并产生引导作用(吸引和撬动风险投资资本的进入)和信号作用(带动其他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源),三个途径均可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企业的创新投入,最终增加企业发明专利产出和创新质量。(2)专利质押贷款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效应,在存在融资瓶颈相对突出的民营企业、小规模企业、科技型企业以及专有成本高的竞争性行业中更明显;从提供贷款方的银行角度看,系统重要性银行提供专利质押贷款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效应,显著优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3)专利质押贷款的创新激励效应最终能够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县域金融竞争的创新效应——兼论政策调节的影响
赵亚雄, 王毅鹏, 王修华
金融研究. 2024, (10): 76-94.  
摘要 ( 269 )     PDF (915KB) ( 256 )  
金融支持对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县及县以下银行网点为切入点,实证检验县域金融竞争对创新活动的影响作用及相关政策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县域金融竞争程度的提升显著促进了创新活动产出,这主要得益于金融竞争产生的金融效率提升作用和资金外流抑制作用,使得金融机构由“抽血机”转变为“输血机”;但相较于县域创新活动的“量”,单位金融竞争提升对创新活动“质”的作用相对不足。除数字金融发展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外,供给端村镇银行设立、农村商业银行改制等县域金融改革的推进,以及需求端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融资等试点政策的实施,均使得县域金融竞争的创新产出效应增强,其激发的创新活动也能显著促进县域自主创业和收入增长。本文为更好地推进县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通过政策调节促进金融支持创新提供了决策依据。
碳市场激励下的企业ESG表现——来自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经验证据
温慧愉, 杜佳月, 高昊宇, 李欣明
金融研究. 2024, (10): 95-112.  
摘要 ( 552 )     PDF (775KB) ( 551 )  
作为落实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核心政策工具,碳市场建设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制度创新。本文基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渐进双重差分方法,研究碳市场建设对上市公司ESG表现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在区域碳市场设立后,被纳入碳交易管控的企业相比非管控企业显著提高了ESG表现。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通过强化企业低碳减排在生产经营中实现的经济价值,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实践,改善企业环境表现的外部信息监督,进而激励企业积极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分组分析发现,碳市场有效性和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能够强化碳市场激励对ESG表现的促进作用。碳市场建设促进地区碳排放量下降和碳排放效率提升并行,进一步印证其可持续发展引导功能。经替换变量定义和匹配方法、控制高阶固定效应等稳健性检验后,主要研究结论仍成立。本文从企业ESG表现的独特视角,揭示以碳排放权交易为代表的市场型环境规制引导可持续发展的微观机理,为市场主导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序推进提供有益政策参考。
批发业外资开放、供应链整合与消费福利——基于微观视角的理论与经验分析
孙浦阳, 杨易擎, 蒋殿春
金融研究. 2024, (10): 113-131.  
摘要 ( 184 )     PDF (1241KB) ( 145 )  
本文聚焦商品批发这一重要的供应链环节,检验批发业外资开放通过优化供应链结构,最终对消费市场产生的重要影响。首先,本文理论分析表明,批发业外资开放,会增加选择直接进口零售商的市场份额,削弱零售商通过批发商间接进口商品的成本加成,并且降低在位零售商边际成本,进而降低国内市场零售价格。其次,本文构建了中国批发行业的外资开放指标,并且通过商品名称与消费市场信息匹配,获取了中国2000—2019年城市—行业—商品维度的价格数据。再次,经验分析表明,批发业外资开放每提高1个单位,零售商品的市场价格将下降2.71~11.78%;机制分析发现,零售行业直接进口的市场份额越小,成本加成和边际成本越大,批发业外资开放对商品零售价格的边际作用越大。最后,本文基于经验分析结果,量化了消费市场开放福利,结果表明批发业外资开放对消费福利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本文的研究为实施“更高水平开放”和“创新服务渠道”政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
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与企业跨境并购完成率
栗宇丹, 罗炜
金融研究. 2024, (10): 132-150.  
摘要 ( 161 )     PDF (834KB) ( 176 )  
本文从跨境投资交易成本的角度,探究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与我国企业跨境并购完成率的关系。基于2006—2020年我国企业发起的跨境并购交易样本,研究发现:我国与标的企业所在国(地区)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可降低双边关系成本、外汇监管成本及汇兑成本,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跨境并购交易的完成率。在三种情形下,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作用较明显:(1)我国与标的企业所在国(地区)双边合作关系不够紧密;(2)我国外汇储备净流出较多;(3)标的企业所在国(地区)法定货币为非国际通用货币。分组检验表明,对国有企业并购交易、现金支付交易和“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并购交易,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作用较大;当交易收购方在境外上市时、标的方处于国家安全敏感行业时,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作用较小。本文表明,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对跨境并购交易具有促进作用,对金融服务我国企业“走出去”有一定参考价值。
境外投资者持股缓解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吗?
张浩, 谭雯倩, 韩永辉
金融研究. 2024, (10): 151-168.  
摘要 ( 299 )     PDF (558KB) ( 207 )  
如何有效约束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是当下中国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重点。通过手工整理中国A股上市公司境外股东的持股比例和来源国(地区)信息,本文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背景下境外投资者持股对于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境外投资者持股能够改善被投资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内部治理机制”),提高分析师和媒体的关注与监督程度(“外部监督机制”),从而有效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2)来自高治理水平国家(地区)的境外投资者、境外直接投资者、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会更强;进一步划分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类型,独立境外机构投资者、稳定型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及签署UN PRI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影响更大;在非国有企业、自身治理水平较差的企业、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时期、法律监管水平较低的地区中,境外投资者持股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3)持股比例5%及以上的境外投资者才能有效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本文拓展了内部人行为治理的相关研究,对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常态化财会监督与企业资本市场定价
叶永卫, 张静堃, 何凡
金融研究. 2024, (10): 169-187.  
摘要 ( 245 )     PDF (663KB) ( 221 )  
完善财会监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对于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和改善资本市场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20年财政部开展地方监管局改革试点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常态化财会监督对企业资本市场定价的影响。结果显示,常态化财会监督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股票定价偏差。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常态化财会监督主要通过改善信息不对称发挥“纠偏”效应,具体表现为企业财务违规和税收操纵显著减少,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提高。对于内部治理、外部监督较差以及所处地区营商环境较好的企业,“纠偏”效应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常态化财会监督的“纠偏”效应主要体现为对股价高估的改善作用。本文有效评估了常态化财会监督的经济效应,为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提供参考。
多模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关注——来自上市公司官方微博的证据
李青原, 李厚渊, 胡龙吟
金融研究. 2024, (10): 188-206.  
摘要 ( 269 )     PDF (783KB) ( 254 )  
基于多媒体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为财务监督工作带来了全新挑战。本研究旨在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与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场景,构建中国上市公司多模态会计信息披露指标,剖析其对投资者关注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多模态会计信息披露能够通过提供增量信息和视觉显著性吸引投资者关注。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公司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率较低时,多模态会计信息披露对投资者关注的影响更大。多模态会计信息披露虽能提高信息获取阶段的投资者关注,但会增大市场买卖价差和波动率,降低市场流动性。本研究对理解新兴信息披露技术与市场效率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未来政策制定与企业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1980年创刊
关于期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学术委员会
获奖情况
作者中心  
在线投稿/查稿
稿件模板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专家在线审稿
审稿须知
 
在线办公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编辑部公告 更多>>
《金融研究》2023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2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1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0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中国金融论坛·第十二届《金融研究》论坛征文启事
年度优秀论文 更多>>
学术活动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银行业协会

扫描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 《金融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110298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