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金融研究
  2018年, 第10期, 总第460期 出版日期:2018-10-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能源效率、环境污染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白俊红, 聂亮
金融研究. 2018, (10): 1-18.  
摘要 ( 1822 )     PDF (1788KB) ( 605 )  
以往研究虽然关注了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却忽略了能源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改善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本文将环境变量纳入能源效率分析框架内,采用EBM-DEA模型测算了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并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环境约束下的能源效率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路径依赖性;与未考虑环境污染相比,环境约束下的能源效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更为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如果不考虑能源效率提升的环境污染改善效应,将会低估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本文结论为提升中国能源效率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政策启示。
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跨部门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杨子晖, 陈雨恬, 谢锐楷
金融研究. 2018, (10): 19-37.  
摘要 ( 3270 )     PDF (2049KB) ( 1781 )  
本文采用VaR、MES、CoVaR以及ΔCoVaR四类风险测度方法,对我国A股56家上市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公司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展开研究,并结合前沿的风险溢出网络方法,从静态与动态两个研究角度考察了我国金融风险的跨部门传染。研究结果表明,四种风险测度指标均能准确识别出我国金融部门风险集聚的尾部事件,而且金融体系整体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跨部门风险传染效应。此外,本文研究发现,我国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逐年攀升,且传染中心在“银行钱荒”、“股市熔断机制”等事件中发生了相应改变,其中,在“钱荒事件”中,银行部门等成为了风险传染的发源地;而在“熔断机制”事件中,房地产与证券部门则成为风险传染的网络中心。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与监管机制的若干建议,使得本文研究对于“防范跨市场、跨产品、跨机构的风险传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大资管、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传导
温信祥, 苏乃芳
金融研究. 2018, (10): 38-54.  
摘要 ( 2007 )     PDF (1745KB) ( 2702 )  
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逐渐进入“大资管时代”。大资管的发展使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特点逐步显现。本文对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的金融摩擦进行了深入刻画,并建立含有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二元金融结构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影子银行形成的非正规金融市场使我国金融双轨制日趋显著。由于目前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仍不规范,影子银行的金融摩擦高于传统银行。影子银行形成的非正规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未来需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完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有一种理论认为,利率双轨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一个重要环节,依据本文结论,双轨制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利率调控体系,下一步应加快利率双轨并轨,融合二元金融结构,进而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中国居民资产配置效率的门限效应研究:金融约束视角
周弘, 张成思, 何启志
金融研究. 2018, (10): 55-71.  
摘要 ( 1436 )     PDF (1767KB) ( 434 )  
本文基于金融约束视角,结合微观调查数据,并运用门限回归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我国居民资产配置效率的门限效应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流动性约束、房产持有及商业资产持有三个角度分析居民面临的金融约束,居民资产配置效率的非对称门限效应在不同样本中都显著存在。居民持有资产的风险水平越高,带来的投资收益增量部分越低。同时,持有房产在缓解居民金融约束的同时,资产风险增加对于居民资产配置收益的促进作用仍然下降,受流动性约束影响低的居民以及持有商业资产的居民均能够获得更高的资产配置收益。在不改变金融约束的框架下,以商业性资产替代房产作为主要资产种类能够从微观层面增强经济稳定性,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优化收入结构,提升资产配置效率。
医药分开改革的政策效果——基于医疗保险报销数据的经验分析
陈醉, 宋泽, 张川川
金融研究. 2018, (10): 72-88.  
摘要 ( 1919 )     PDF (1547KB) ( 469 )  
2015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要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施医药分开改革。本文基于某省会城市医疗保险报销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医药分开改革对医疗费用支出水平和支出结构的影响,为评估医药分开改革的政策效果提供了及时的和严谨的经验证据。实证分析显示,从支出水平看,医药分开改革使患者住院费用总支出显著增加了4.9%,但是由于病人自付比例同时出现了显著下降,自付金额没有显著地上涨;从支出结构看,医药分开改革使患者药费支出显著下降了9.5%,但是护理费和治疗费支出显著增加了69.7%和53.4%。医药分开改革还导致患者在短时期内的就诊次数出现了显著增加。总结而言,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改善了公立医院收入结构,但是没有起到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的效果,也没有显著降低病人医疗成本负担。
同业融资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杠杆顺周期性
王倩, 赵铮
金融研究. 2018, (10): 89-105.  
摘要 ( 1279 )     PDF (1686KB) ( 415 )  
本文基于2003-2017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GMM和固定效应模型从融资角度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杠杆的顺周期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总体上杠杆倍数与经济波动显著正相关,但国有商业银行杠杆相对稳定,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杠杆较高且有显著顺周期性;宽松货币环境下,银行发展状况差且流动性强的银行倾向“加杠杆”,且杠杆越高,顺周期性越强。同业融资会增强杠杆的顺周期性,且股份制和城商行的卖出回购有显著的顺周期性。本文研究表明,稳杠杆的重点是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重心是控制新兴同业业务的顺周期性,需采取结构性货币政策与结构性逆周期杠杆监管。
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了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成本吗?
张伟华, 毛新述, 刘凯璇
金融研究. 2018, (10): 106-122.  
摘要 ( 1953 )     PDF (1542KB) ( 1493 )  
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利率市场化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成本逐渐降低;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提高,没有内部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成本会下降更快。本文的发现为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微观企业行为提供新的经验证据,并为研究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政府补贴能否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来自中关村的证据
章元, 程郁, 佘国满
金融研究. 2018, (10): 123-140.  
摘要 ( 1929 )     PDF (1616KB) ( 972 )  
中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了大量补贴以激励它们创新,但是对补贴效果的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结论。基于中关村3万多个高新技术企业2001-2012年的观察值,本文同时采用PSM与DID法对政府补贴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第一,整体而言,政府补贴显著提高了创新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数量;第二,进一步将创新细分为自主创新和购买引进新技术之后发现,政府补贴存在“挤出效应”:被补贴企业的自主创新明显下降,而购买引进新技术显著增加;第三,政府补贴对企业的短期创新激励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长期创新激励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本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补贴效果提供了实证绩效评估,所得出的结论有助于政府优化和调整激励创新政策。
券商声誉损失与公司IPO市场表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IPO造假的新证据
张学勇, 张秋月
金融研究. 2018, (10): 141-157.  
摘要 ( 1593 )     PDF (1595KB) ( 524 )  
理论研究表明声誉好的券商在公司IPO过程中能发挥认证作用,但是在实证中学者们对于券商声誉是否真的发挥了认证功能仍然莫衷一是。与国内外文献中普遍采用的券商市场份额、排名等间接声誉指标不同,本文以中国券商所承销的公司IPO过程违规造假为新的研究视角,从声誉损失的角度重新衡量了券商声誉,并以公司IPO后市场表现检验了券商声誉的认证效应。实证研究表明,相较声誉受损的券商,声誉未受损的券商确实具有更好的认证效果,具体表现在:(1)从同一时期来看,相较于那些没有被披露承销过IPO违规造假公司的券商,承销过IPO违规造假公司的券商再次承销的公司IPO发行抑价率较高,股票长期回报率较低;(2)对于同一券商,相对于在IPO违规造假披露之前,在披露之后(声誉受损)券商所承销的公司IPO表现为显著较高的发行抑价率和显著较低的股票长期回报率;(3)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结果依然支持上述结论。实证结果还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券商声誉指标,基于IPO造假构建的声誉损失指标更加有效。
我国上市公司策略性股票更名:战略转型还是高位套现?
郑志刚, 刘思敏, 黄继承
金融研究. 2018, (10): 158-173.  
摘要 ( 1326 )     PDF (1689KB) ( 599 )  
本文发现上市公司进行策略性股票更名后并未出现实质上的转型举措,战略转型并非其更名背后的真实动机。进一步利用“新国九条”出台开展的自然实验,以及对股票减持动机存在差异的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更名公司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在通过更名抬高股价后减持套现,以获取短期投资收益。本文由此提醒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不宜把部分上市公司进行的上述策略性股票更名过度解读为上市公司未来进行战略转型的信号。
国民经济核算视角下的保险产出及中国的实证
刘伟, 许宪春, 汤美微
金融研究. 2018, (10): 174-188.  
摘要 ( 1118 )     PDF (1542KB) ( 362 )  
保险公司在生产什么?保险投资是不是保险生产活动?保险产出应采用“总额法”还是“净额法”计量?这些保险经济学的基础性问题,至今仍存在着计量分歧和理论争议。本文综合运用国民经济核算、保险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搭建了保险生产的创新理论框架和核算方法。在对我国两阶段的保险企业会计科目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测算了我国2003-2015年的保险产出,得出两种保险产出数据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
是谁影响了股价下行风险:有形信息VS无形信息
史永东, 杨瑞杰
金融研究. 2018, (10): 189-206.  
摘要 ( 1604 )     PDF (1607KB) ( 1065 )  
股价下行作为资本市场的普遍现象,在极端情况下会对投资者财富和公司声誉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受到学界、业界和监管层的高度关注。本文选取2007-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股票为样本,研究了不同信息对股价下行风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过度自信和损失厌恶两种不同的投资者行为是否会影响信息与股价下行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有形信息显著降低了股价下行风险,而无形信息对股价下行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2)投资者的过度自信水平越高,有形信息与股价下行风险的负向关系越弱;(3)投资者的损失厌恶程度越高,有形信息与股价下行风险的负向关系越强。本文的研究不仅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思路,也为监管层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1980年创刊
关于期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学术委员会
获奖情况
作者中心  
在线投稿/查稿
稿件模板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专家在线审稿
审稿须知
 
在线办公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编辑部公告 更多>>
《金融研究》2022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1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0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中国金融论坛·第十二届《金融研究》论坛征文启事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 《金融研究》编辑部绿色金融学术征文启事
年度优秀论文 更多>>
学术活动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银行业协会

扫描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 《金融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110298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