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金融研究  2018, Vol. 460 Issue (10): 158-173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我国上市公司策略性股票更名:战略转型还是高位套现?
郑志刚, 刘思敏, 黄继承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Strategic Name Change in Chinese Listed Firms: Transformation or Speculation?
ZHENG Zhigang, LIU Simin, HUANG Jicheng
School of Financ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China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Research Center
下载:  PDF (1689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本文发现上市公司进行策略性股票更名后并未出现实质上的转型举措,战略转型并非其更名背后的真实动机。进一步利用“新国九条”出台开展的自然实验,以及对股票减持动机存在差异的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更名公司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在通过更名抬高股价后减持套现,以获取短期投资收益。本文由此提醒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不宜把部分上市公司进行的上述策略性股票更名过度解读为上市公司未来进行战略转型的信号。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郑志刚
刘思敏
黄继承
关键词:  策略性股票更名  高位套现  市值管理    
Abstract:  We find that 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 initiatives did not occur after a strategic name change, so transformation cannot be the real motivation of them.Furthermore, with comparing companies’ financial performance before and after a policy released in 2014, plus a comparison between state-owned companies and non-stated-owned companies who have different motivation to reduce stocks, we find that companies doing strategic name change are motivated to raise their stock prices and then cash out to gain profit in short term.Investors in China’s capital market should be warned not to interpret strategic name change as a signal of companies’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Strategic Name Change    Speculation    Market Value Management
JEL分类号:  G14   G32   G34  
基金资助: 作者感谢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和激励效果-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项目批准号:71272159)和面上项目“任人唯亲的董事会文化与独立董事更迭的‘逆淘汰’”(项目批准号:71472177)以及青年项目“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项目批准号:71402182)对本项研究的资助
作者简介:  郑志刚,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Email:zhengzhigang@ruc.edu.cn.
刘思敏(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Email:liusimin19@ruc.edu.cn
黄继承,管理学博士,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Email:hjc@ruc.edu.cn
引用本文:    
郑志刚, 刘思敏, 黄继承. 我国上市公司策略性股票更名:战略转型还是高位套现?[J]. 金融研究, 2018, 460(10): 158-173.
ZHENG Zhigang, LIU Simin, HUANG Jicheng. Strategic Name Change in Chinese Listed Firms: Transformation or Specul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18, 460(10): 158-173.
链接本文:  
http://www.jryj.org.cn/CN/  或          http://www.jryj.org.cn/CN/Y2018/V460/I10/158
[1]方辰君,2016,《股票更名异象、投资者关注与投资者行为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2期,第36~48页。
[2]高燕、杨桐、郑甘甜、龙子午和杜为公,2016,《全流通背景下大股东减持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宏观经济研究》第8期,第107~115页。
[3]胡聪慧和于军,2016,《送转与定向增发:基于市值管理的视角》,《财经研究》第12期,第84~95页。
[4]贾璐熙、朱叶和陈达飞,2016,《公司名称、投资者认知与公司价值——基于公司名称评价指标体系的行为金融学研究》,《金融研究》第5期,第173~190页。
[5]李广子、唐国正和刘力,2011,《股票名称与股票价格非理性联动——中国A股市场的研究》,《管理世界》第1期,第40~51页。
[6]李旎和郑国坚,2015,《市值管理动机下的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与利益侵占》,《会计研究》第5期,第42~49页。
[7]李小晗和朱红军,2011,《投资者有限关注与信息解读》,《金融研究》第8期,第128~142页。
[8]郦金梁、何诚颖、廖旦和何牧原,2018,《舆论影响力、有限关注与过度反应》,《经济研究》第3期,第126~141页。
[9]刘力和田雅静,2004,《没有信息,也有反应:中国A股市场股票名称变更事件的市场反应研究》,《世界经济》第1期,第44~50页。
[10]王玉涛、陈晓和薛健,2013,《限售股减持:利润平滑还是投资收益最大?》,《金融研究》第1期,第164~176页。
[11]吴育辉和吴世农,2010,《股票减持过程中的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5期,第121~130页。
[12]谢德仁、崔宸瑜和廖珂,2016a,《上市公司“高送转”与内部人股票减持:“谋定后动”还是“顺水推舟”?》,《金融研究》第11期,第158~173页。
[13]谢德仁、郑登津和崔宸瑜,2016b,《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是潜在的“地雷”吗?——基于股价崩盘风险视角的研究》,《管理世界》第5期,第128~140页。
[14]谢红军、蒋殿春和包群,2017,《官司、声誉与上市企业更名》,《经济研究》第1期,第165~180页。
[15]徐欣和唐清泉,2012,《技术研发、技术引进与企业主营业务的行业变更——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第10期,第193~206页。
[16]易志高、潘子成、茅宁和李心丹,2017,《策略性媒体披露与财富转移——来自公司高管减持期间的证据》,《经济研究》第4期,第166~180页。
[17]张鸣、税煜和陈明端,2013,《股票名称、选择性关注与股价的行业同步性》,《财经研究》第11期,第112~122页。
[18]张宗新、潘志坚和季雷,2005,《内幕信息操纵的股价冲击效应:理论与中国股市证据》,《金融研究》第4期,第144~154页。
[19]赵静梅和吴风云,2009,《数字崇拜下的金融资产价格异象》,《经济研究》第6期,第129~141页。
[20]Andrikopoulos, P., A., Daynes, and P., Pagas, 2007, “The Long-Term Market Performance of UK Companies Following Corporate Name Changes”, working paper
[21]Bosch, J.C., and M., Hirschey, 1989, “The Valuation Effects of Corporate Name Changes”, Financial Management,64~73.
[22]Connelly, B.L., R.E., Hoskisson, L., Tihanyi, and S.T., Certo, 2011, “Ownership as a For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7,1561~1589.
[23]Cooper, M.J., A., Khorana, I., Osobov, A., Patel, and P.R., Rau, 2005, “Managerial Actions in Response to A Market Downturn: Valuation Effects of Name Changes in the Dot.com Decline”,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11, 319~335.
[24]Cooper, M.J., O., Dimitrov, and P.R., Rau, 2001, “A Rose.com by Any Other Nam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6, 2371~2388.
[25]Daniel, K., D., Hirshleifer, and S.H., Teoh, 2002, “Investor Psychology in Capital Markets: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49, 139~209.
[26]Horsky, D.and D., Swyngedouw, 1987, “Does It Pay to Change Your Company's Name? A Stock Market Perspective”, Marketing Science, 6, 320~335.
[27]Karpoff, J.M., and G., Rankine, 1994, “In Search of a Signaling Effect: The Wealth Effects of Corporate Name Change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8, 1027~1045.
[28]Kashmiri, S., and V., Mahajan, 2015, “The Name's The Game: Does Marketing Impact the Value of Corporate Name Chang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8, 281~290.
[29]Kot, H.W., 2011, “Corporate Name Changes: Price Reactions and Long-Run Performance”,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19, 230~244.
[30]Markides, C.C., 1995, “Diversification, Restructur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6, 101~118.
[31]McDevitt, R.C., 2014, “’A’ Business by Any Other Name: Firm Name Choice as A Signal of Firm Qual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22, 909~944.
[32]Wu, Y., 2010, “What’s in A Name? What Leads a Firm to Change Its Name and What the New Name Foreshadow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4, 1344~1359.
[1] 何顶, 罗炜. 风险投资声誉和股价“传染”效应——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立案公告的证据[J]. 金融研究, 2019, 471(9): 169-187.
[2] 肖欣荣, 马梦璇. 信息共享还是利益冲突?——基于买方单独调研与买卖双方联合调研的实证检验[J]. 金融研究, 2019, 470(8): 171-188.
[3] 汝毅, 薛健, 张乾. 媒体新闻报道的声誉溢出效应[J]. 金融研究, 2019, 470(8): 189-206.
[4] 贾盾, 孙溪, 郭瑞. 货币政策公告、政策不确定性及股票市场的预公告溢价效应——来自中国市场的证据[J]. 金融研究, 2019, 469(7): 76-95.
[5] 张宗新, 张秀秀. 引入国债期货合约能否发挥现货市场稳定效应?——基于中国金融周期的研究视角[J]. 金融研究, 2019, 468(6): 58-75.
[6] 刘丽华, 徐艳萍, 饶品贵, 陈玥. 一损俱损:违规事件在企业集团内的传染效应研究[J]. 金融研究, 2019, 468(6): 113-131.
[7] 鄢伟波, 王小华, 温军. 分层制度提升新三板流动性了吗?——来自多维断点回归的经验证据[J]. 金融研究, 2019, 467(5): 170-189.
[8] 杨威, 赵仲匡, 宋敏. 多元化并购溢价与企业转型[J]. 金融研究, 2019, 467(5): 115-131.
[9] 谭松涛, 黄俊凯, 杜安然. 个人大股东持股与股价暴跌风险[J]. 金融研究, 2019, 467(5): 152-169.
[10] 梁上坤, 张宇, 王彦超. 内部薪酬差距与公司价值——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新探索[J]. 金融研究, 2019, 466(4): 188-206.
[11] 杨青, 吉赟, 王亚男. 高铁能提升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度吗?——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J]. 金融研究, 2019, 465(3): 168-188.
[12] 谢谦, 唐国豪, 罗倩琳. 上市公司综合盈利水平与股票收益[J]. 金融研究, 2019, 465(3): 189-207.
[13] 王雄元, 曾敬. 年报风险信息披露与银行贷款利率[J]. 金融研究, 2019, 463(1): 54-71.
[14] 朱恩伟, 吴璟, 刘洪玉. 基于新闻文本共现性的银企关系分析——以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例[J]. 金融研究, 2019, 464(2): 117-135.
[15] 张劲帆, 汤莹玮, 刚健华, 樊林立. 中国利率市场的价格发现 ——对国债现货、期货以及利率互换市场的研究[J]. 金融研究, 2019, 463(1): 19-34.
[1] 王曦, 朱立挺, 王凯立. 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关注资产价格?——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BEKK多元GARCH模型[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1 -17 .
[2] 刘勇政, 李岩. 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与城市经济增长[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18 -33 .
[3] 况伟大, 王琪琳. 房价波动、房贷规模与银行资本充足率[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34 -48 .
[4] 祝树金, 赵玉龙. 资源错配与企业的出口行为——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49 -64 .
[5] 陈德球, 陈运森, 董志勇. 政策不确定性、市场竞争与资本配置[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65 -80 .
[6] 牟敦果, 王沛英. 中国能源价格内生性研究及货币政策选择分析[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81 -95 .
[7] 高铭, 江嘉骏, 陈佳, 刘玉珍. 谁说女子不如儿郎?——P2P投资行为与过度自信[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96 -111 .
[8] 吕若思, 刘青, 黄灿, 胡海燕, 卢进勇. 外资在华并购是否改善目标企业经营绩效?——基于企业层面的实证研究[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112 -127 .
[9] 姜军, 申丹琳, 江轩宇, 伊志宏. 债权人保护与企业创新[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128 -142 .
[10] 刘莎莎, 孔高文. 信息搜寻、个人投资者交易与股价联动异象——基于股票送转的研究[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143 -157 .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版权所有 © 《金融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110298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