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金融研究
  2018年, 第5期, 总第455期 出版日期:2018-05-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地方债务、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验证
毛捷, 黄春元
金融研究. 2018, (5): 1-19.  
摘要 ( 1792 )     PDF (2096KB) ( 2199 )  
基于典型事实和理论分析,并利用2004-2015年中国地级市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倒U型。债务水平未突破债务平衡点时,地方政府举债的正面作用(弥补财力不足、完善基础设施等)占优,将促进经济增长;一旦债务水平超过债务平衡点,地方债务将抑制经济增长。上述发现与利用跨国数据的既有文献所得结论一致。(2)有别于已有研究,我们还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相比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债务平衡点较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持续膨胀在这些地区更易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产业结构、房地产业发展状况以及是否属于城市群等可以解释东部地区较高的债务耐受性。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深刻认识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和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金融市场化进程是否改变了中国货币政策不同传导渠道的相对效应?
战明华, 李欢
金融研究. 2018, (5): 20-36.  
摘要 ( 882 )     PDF (1954KB) ( 557 )  
本文利用SVAR模型脉冲偏导分离技术,从利率市场化和影子银行两个维度测算了金融市场化进程对货币政策不同传导渠道相对地位的影响。实证结果揭示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一些重要特征:第一,以信贷渠道为代表的数量化渠道效应要强于以利率和汇率渠道为代表的价格渠道,并且该结果没有因金融市场化的推进而改变。第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主要强化了利率渠道的作用,但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他渠道尤其是信贷渠道的作用。第三,影子银行的发展,强化了资产价格渠道的效应,而相对弱化了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的效应。研究为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市场仍存在一定程度摩擦的条件下,央行采用价格与数量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有机结合的必要性与有效性,提供了实证支持。同时研究还表明,要充分发挥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既需要加强对各种形式金融创新的监管,还需要实体经济体系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相配合。
信用制度变迁下的票据市场功能演进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选择
汤莹玮
金融研究. 2018, (5): 37-46.  
摘要 ( 1123 )     PDF (1201KB) ( 446 )  
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票据则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所产生的最有代表性的信用工具。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变迁,票据发展出汇兑、支付、结算、融资等功能。在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票据的核心功能最终演化为融资。中国票据市场服务于中国经济市场化转型的需要,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票据市场制度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修复调整。票交所作为票据市场重要的制度创新,推动票据市场从区域分割、信息不透明、以纸质票据和线下操作为主的传统市场向全国统一、安全高效、电子化的现代市场转型。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深化票据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功能,尤其是发挥好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
货币政策与异质性企业杠杆率——基于纵向产业结构的视角
汪勇, 马新彬, 周俊仰
金融研究. 2018, (5): 47-64.  
摘要 ( 1192 )     PDF (1844KB) ( 615 )  
当前,高杠杆已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重要源头,围绕结构性去杠杆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基本思路,各方提出了一系列去杠杆措施。在此背景下,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金融摩擦”与“资产负债表衰退”双重机制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探讨了中央银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杠杆率的影响机制。本文研究认为,第一,中央银行提高政策利率会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但会以民营企业杠杆率上升与总产出略微下降为代价;第二,伴随着政策利率上升,纵向产业联结度下降将会扩大国有企业与非金融企业整体杠杆率下降幅度,并减小民营企业杠杆率上升幅度;第三,货币政策对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进行响应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但效果并不显著。由此,本文研究认为,推动经济去杠杆需要在管住“货币”的同时,深入研究财政政策、宏观审慎等其他政策选项的可行性。在推动去杠杆的总过程中,货币政策要管住货币“总闸门”,宏观审慎政策要把住风险“总关口”。
货币政策、同业业务与银行流动性创造
郭晔, 程玉伟, 黄振
金融研究. 2018, (5): 65-81.  
摘要 ( 1443 )     PDF (1562KB) ( 774 )  
本文通过构造商业银行同业和非同业流动性创造指标,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总体和结构性影响,根据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不同程度分析了货币政策作用的异质性,并检验了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货币政策同时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增速和结构,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增速和非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但是降低了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第二,对参与同业业务程度不同的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高参与度银行的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提高了低参与度银行的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第三,货币政策显著地改变了银行的同业资产持有比例,银行的风险越高,参与同业业务的程度越高。因此,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应该加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配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及时进行预调微调;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降低银行对同业业务的过度依赖。
中国委托贷款弥补了正规信贷不足吗?
钱雪松, 徐建利, 杜立
金融研究. 2018, (5): 82-100.  
摘要 ( 1022 )     PDF (1804KB) ( 365 )  
本文利用手工搜集整理的委托贷款这一独特数据,从正规信贷周期视角切入实证考察我国影子银行运作问题。结果表明,委托贷款这一影子银行机制呈现出鲜明的逆信贷周期特点,当正规信贷收缩时,企业发放委托贷款的概率和规模都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一方面,从企业层面看,与正规信贷宽松时期相比,正规信贷紧缩时民营企业等体制外企业获得委托贷款的概率及规模都显著增加;另一方面,从地区层面看,与正规信贷宽松时期相比,正规信贷紧缩时委托贷款更多流向正规信贷缺口较大的省份。另外,从风险层面看,委托贷款违约概率显著高于同期银行不良贷款率,而且,与国有企业等体制内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等体制外企业获得的委托贷款违约概率相对更大。这些结果表明,委托贷款这一影子银行机制是对正规信贷不足的市场反应,正规信贷紧缩促使委托贷款资金流向融资约束较大地区和企业的同时也推高了影子银行风险。本文提供了委托贷款逆信贷周期特点的新鲜证据,有助于厘清影子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及其风险含义,从而对委托贷款等影子银行监管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土地财政阻碍了区域技术创新吗?——基于26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鲁元平, 张克中, 欧阳洁
金融研究. 2018, (5): 101-119.  
摘要 ( 1046 )     PDF (1985KB) ( 558 )  
本文利用中国267个地级市2002-2012年的发明专利数据,实证检验了土地财政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显著阻碍了区域技术创新水平;(2)土地财政模式下的政府支出偏向、企业创新要素的“挤出效应”、对制度环境的负面影响是阻碍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3)土地财政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在区域、土地出让形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异质性。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合理调整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逐步减轻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鼓励企业的创新要素投入以及营造良好的创新制度环境是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
贫困村互助资金与农户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替代还是互补?
殷浩栋, 王瑜, 汪三贵
金融研究. 2018, (5): 120-136.  
摘要 ( 999 )     PDF (1689KB) ( 512 )  
本文构建了农村金融市场不同部门之间替代或互补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基于三年数据,采用PSM-DID模型分析了三部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贫困村互助资金与农村金融市场的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部门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尤其是替代了非正规金融部门贷款,且这种替代关系在贫困群体以及消费性借贷中表现更突出。上述发现为合理引导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建立与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等方面提供了实证依据。
股票送转与管理者双重迎合
徐龙炳, 陈历轶
金融研究. 2018, (5): 137-153.  
摘要 ( 854 )     PDF (1506KB) ( 329 )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对股票送转的热情高涨,送转比例不断攀升,上市公司如何进行股票送转决策?本文从公司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探索了管理者在股票送转决策中的参照系选择以及迎合路径,结果发现:(1)公司内部可参考因素中,名义股价是管理者送转决策的参照系,送转意愿和比例跟随名义股价同向变化,为的是迎合投资者的名义价格幻觉;(2)公司外部可参考因素中,同类公司送转比例是管理者送转决策的参照系,送转意愿和比例跟随同类公司送转比例同向变化,为的是迎合投资者的参考点效应;(3)管理者的送转意愿和比例均跟随内外部参照系同向变化,而且两个参照系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本文结果表明,理性管理者为了最优化股票送转决策,存在对投资者名义价格幻觉和参考点效应这两种非理性偏好的双重迎合。本文拓展了迎合理论,为参考点理论提供了新证据,较为全面地揭示了上市公司股票送转决策的机制,具有一定的监管启示。
期末溢价与基金家族策略——来自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的证据
余音, 姚彤, 张峥, 江嘉骏
金融研究. 2018, (5): 154-171.  
摘要 ( 870 )     PDF (1631KB) ( 558 )  
本文发现中国公募股票基金存在报告期末溢价,且这一现象与基金家族策略有关,是基金家族内部协调基金业绩的新手段。研究发现,基金在季度末比平时有更高的超额收益,且在下一季度初反转。基金重仓股在季度末也有类似的超额收益与反转,表明基金在报告期末拉抬股价从而产生期末溢价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家族内部规模大、成立时间长和往期业绩好的基金在季度末的溢价现象更严重。这类“高价值基金”与同家族“低价值基金”在季度末的净值收益率之差显著为正,而与不同家族的 “低价值基金”在季度末的净值收益率没有显著差别。此外,我们发现在家族内共同持股现象更严重的基金中,期末溢价更为显著。这些证据表明,基金的期末溢价是基金家族策略的一种新手段,会进一步扭曲基金收益排名,损害投资者利益。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商业信用供给
陈胜蓝, 刘晓玲
金融研究. 2018, (5): 172-190.  
摘要 ( 1207 )     PDF (1528KB) ( 872 )  
基于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本文使用2003–2015年上市公司季度数据考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公司商业信用供给决策。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会显著减少公司提供的商业信用,外部融资环境和内部经营不确定性是这一影响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分析发现,社会信任水平、地区金融发展程度和公司市场地位可以有效缓解二者之间的负向关系。而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还会导致公司缩短商业信用的供给期限。本文研究结果为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条件下公司商业信用供给决策中成本和收益的权衡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有助于政策制定者理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微观经济实体的财务决策。
现金股利政策、内部控制与市场反应
屈依娜, 陈汉文
金融研究. 2018, (5): 191-206.  
摘要 ( 1094 )     PDF (1281KB) ( 613 )  
本文选取2007-2016年沪深两市A股公司为样本,按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分为两组,分别检验市场对现金股利分配力度的反应。结果表明,在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组,现金股利分配力度与累计超额收益正相关;而在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组,两者不存在显著关系。进一步分析产品市场竞争和产权性质后发现,该效应主要存在于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组和国有企业组。因此,本文认为,投资者对不同内部控制质量企业实施的现金股利政策存在差异化反应,该结论对管理层和监管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980年创刊
关于期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学术委员会
获奖情况
作者中心  
在线投稿/查稿
稿件模板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专家在线审稿
审稿须知
 
在线办公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编辑部公告 更多>>
《金融研究》2022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1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0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中国金融论坛·第十二届《金融研究》论坛征文启事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 《金融研究》编辑部绿色金融学术征文启事
年度优秀论文 更多>>
学术活动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银行业协会

扫描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 《金融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110298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