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 页
期刊介绍
学术委员会
编 委 会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年度优秀论文
学术活动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金融研究
2025年, 第6期, 总第540期
出版日期:2025-06-25
上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导出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图片
Select
央行预期管理能缓解银行流动性囤积吗?——基于前瞻性文本情绪指数的实证检验
蒋海, 孙娜, 李欣明
金融研究. 2025, (
6
): 1-20.
摘要
(
21
)
PDF
(960KB) (
5
)
银行流动性囤积问题显著削弱了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其背后的关键成因是经济主体预期的不确定性。本文对《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前瞻性部分进行文本分析并构建情绪指数,以探究预期管理对银行流动性囤积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积极的前瞻性文本情绪能显著降低银行流动性囤积水平,并通过降低信贷收益不确定性和提高银行风险容忍度两个作用机制实现;第二,预期管理效果在流动性囤积水平适中的银行中更加明显;第三,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受前瞻性文本情绪的影响更大;第四,银行创新能力提升、金融监管强度增加及经济繁荣程度提高,均会强化前瞻性文本情绪对流动性囤积的缓解作用。
Select
低碳转型风险与央行政策调控
庄子罐, 曾诗岩, 林博源
金融研究. 2025, (
6
): 21-38.
摘要
(
11
)
PDF
(1952KB) (
3
)
应对低碳转型进程日益紧迫带来的金融风险是平稳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包含多生产部门、环境外部性与金融摩擦的环境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情景模拟探讨了中国面临的潜在转型风险,并进一步评估了央行宏观审慎政策和资产购买政策防范化解转型风险的效果。研究发现:(1)气候政策的暂时性放缓通过维持厂商生产活动,不仅避免了经济下行演变成严重的衰退,也会减少碳达峰阶段(2021—2030)的潜在总量损失。(2)气候政策强度的显著上升导致化石金融资产剧烈贬值,损害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而威胁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存在一定的转型风险。化石能源厂商消极减排会推高碳价,放大低碳转型风险。(3)事前宏观审慎政策通过降低银行对化石资产的风险敞口,能够防范转型风险;事后资产购买政策通过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能够缓解转型风险;事前事后政策组合显著稳定了产出和银行净资产的波动,提升社会福利,能够有效减缓转型风险。
Select
新一轮个税改革与居民消费潜能——基于综合课征和专项附加扣除的研究
翟光宇, 薛严慨, 李静怡
金融研究. 2025, (
6
): 39-57.
摘要
(
12
)
PDF
(874KB) (
7
)
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实现了个税制度由分类税制向分类与综合税制相结合的转变,并首次引入专项附加扣除,增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本文使用CFPS数据从微观角度分析此次个税改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新一轮个税改革显著促进了居民消费,且受到综合课征及专项附加扣除影响的家庭消费增加更多。居民具有显著的税收敏感性,但随着税收冲击强度增加,税收敏感性降低。最后,本文基于提高个税改革政策自身效果和政策“组合拳”协同效果两个视角进行异质性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为个税制度改革的消费效应评估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个税政策,充分发挥个税政策的积极效应具有积极意义。
Select
贷款利率并轨与企业短债长用
陆文力, 卢盛荣
金融研究. 2025, (
6
): 58-75.
摘要
(
7
)
PDF
(1017KB) (
5
)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完善了贷款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实现了贷款利率“两轨并一轨”,畅通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推动LPR大幅降低。本文借助这一事件冲击,利用我国2016—2023年上市企业数据构造双重差分模型探讨贷款利率并轨对企业短债长用的影响。研究发现,贷款利率并轨缓解了企业的短债长用程度,且该政策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长期融资能力较弱和贷款议价能力较差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LPR改革后随着银行竞争加剧,提供长期贷款的意愿增加,这拉长了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最终降低了企业的短债长用水平。此外,贷款利率并轨通过缓解短债长用也给企业的经营状况带来了积极影响。本研究对政府部门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治理企业债务期限结构问题均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Select
中小银行合并重组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范化解——基于多重网络的研究视角
王辉, 邱育涛, 陈旭, 朱家雲
金融研究. 2025, (
6
): 76-95.
摘要
(
8
)
PDF
(2423KB) (
6
)
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成为当前阶段重点领域风险化解重要抓手。本文从我国银行合并重组典型案例凝练共性特征,从理论层面设计资产规模、资产配置、网络结构、贷款区域等四种合并方案,基于2007-2023年近九百家银行资产负债表,构建包含同业资产、共同持有资产和银行贷款的多重网络模型,系统研究银行合并重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从事前防范看,将规模相近、配置多样、业务联系紧密、贷款区域相近的银行合并能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从事后化解看,高风险时期,应优先救助资产规模大、配置多样、与其他机构联系紧密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考虑救助成本时,地方财政增信和注资行为有助于增强金融化险成效。本文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和科学制定中小银行合并方案提供有益参考。
Select
数字政府建设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信息惠民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杨青, 吉赟
金融研究. 2025, (
6
): 96-113.
摘要
(
11
)
PDF
(920KB) (
6
)
本文基于数字政府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信息惠民试点政策,选取2011至2021年间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数字政府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信息惠民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作用机制体现为:缓解融资约束、降低非生产性成本以及减弱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感知水平;(3)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在银企关联度较弱、所在城市信息化水平较高、政商关系较为传统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期望为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Select
政府白名单的信贷引导效应研究
曹廷求, 庞念伟, 彭江波
金融研究. 2025, (
6
): 114-132.
摘要
(
9
)
PDF
(746KB) (
6
)
政府信息赋能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信贷市场为切入点,研究政府白名单这一认证型信息赋能信贷市场的效应及机制。将2021年东部某省公布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银行—企业配对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政府白名单具有显著的信贷引导效应。白名单有助于此前没有贷款关系的银行和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在广延边际上产生作用;使银行增加对存量客户的信贷投放,降低对存量客户的利率水平,在集约边际上产生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白名单会提高银行的贷前风险识别能力,缓解逆向选择问题。本研究对优化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Select
数字基础设施与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基于“宽带中国”政策的证据
李青原, 喻淼, 董燕飞, 黄炜
金融研究. 2025, (
6
): 133-151.
摘要
(
9
)
PDF
(786KB) (
5
)
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改变了金融生态、信息环境和社会网络,为家庭投资金融资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和“宽带中国”政策,使用双重差分和事件研究模型,探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家庭对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概率、投资金额和投资占比,且这一影响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进一步分析显示,相较于农村、文化程度较低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城镇、文化程度较高和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在风险金融资产投资上表现得更加积极。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促进数字金融发展、拓展家庭信息获取渠道、提升金融素养和增强社会网络等,影响家庭对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以上分析在理解数字基础设施如何改善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以及推动数字金融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Select
关键金属价格波动、绿色激励与新能源企业创新
刘阳, 肖淇泳, 韩立岩, 秦萍
金融研究. 2025, (
6
): 152-170.
摘要
(
9
)
PDF
(571KB) (
15
)
关键金属作为新能源行业的重要投入要素,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已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核心制约因素。本文基于2007-2022年中国七大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数据,探究关键金属价格波动对新能源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关键金属价格波动显著抑制新能源企业整体专利申请量,然而对新能源专利的负向影响弱于传统能源专利;值得关注的是,该波动会促使企业增加关键金属节约型专利的申请量。机制分析发现,关键金属价格波动通过金融摩擦效应和预防性储蓄效应抑制企业研发投入,而绿色激励政策能有效缓解新能源创新活动所受的负向冲击,企业竞争效应则驱动关键金属节约型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随着新能源行业渗透率的提升、企业能源转型程度的加深和产业链的延伸,关键金属价格波动对新能源企业创新的影响愈发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政府需确保关键金属供应链安全,企业应加强价格风险管理,通过绿色创新提升绿色融资能力,保障新能源发展战略的实现。
Select
共同机构持股的创新信息扩散效应
刘慧龙, 苗小雨, 王一飞
金融研究. 2025, (
6
): 171-188.
摘要
(
7
)
PDF
(607KB) (
3
)
本文聚焦于共同机构持股是否具备创新信息扩散效应这一问题,以企业间形成共同机构持股关联的事件作为研究场景,运用双重差分法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共同机构投资者促进了被投资企业之间的专利引用,证实共同机构持股具有创新信息扩散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共同机构投资者的信息获取能力及信息传递意愿均会影响其创新信息扩散效应。分组回归结果显示,在创新信息复杂度较低、共同机构投资者行业影响力较小以及地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共同机构持股的创新信息扩散效应更强。此外,共同机构持股的创新信息扩散效应不仅增加了企业研发投入,还提高了创新产出,并改善了研发创新效率。本文丰富了对共同机构持股经济后果的理解,拓展了对创新信息跨企业边界传播渠道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
Select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大股东掏空
王正文, 韩子涵, 李委铮, 耿志祥
金融研究. 2025, (
6
): 189-206.
摘要
(
7
)
PDF
(756KB) (
7
)
我国资本市场独特的“一头大、一头小”(少数大股东持有大部分股权,广大小股东仅持有少部分股权)的特点容易诱发以大股东掏空为代表的第二类代理问题,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能否缓解企业的第二类代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2013-2022年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可以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机制检验发现,企业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可以通过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和内部控制水平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本文研究为以大股东掏空问题为代表的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1980年创刊
关于期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学术委员会
获奖情况
作者中心
在线投稿/查稿
稿件模板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专家在线审稿
审稿须知
在线办公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编辑部公告
更多>>
《金融研究》2023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2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1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0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中国金融论坛·第十二届《金融研究》论坛征文启事
年度优秀论文
更多>>
学术活动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银行业协会
扫描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 《金融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110298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