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金融研究  2015, Vol. 425 Issue (11): 33-46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货币信贷结构对宏观经济的机理性影响——兼对“中国货币迷失之谜”的再解释
李炳, 袁威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Money and Credit Structure on Macro-economy in China: A New Perspective Re-explaining “Chinese Puzzle of Missing Money”
LI Bing, YUAN Wei
School of Economics,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
下载: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本文使用机理变化型变结构协整模型实证分析了1996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货币信贷结构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信贷结构均在特定时点开始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产生机理性影响;货币结构与信贷期限结构对实际产出分别具有较弱的正向和负向机理性影响,对通货膨胀率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机理性影响,并且货币信贷结构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货币信贷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货币信贷结构与“货币迷失”之间的关系,发现货币结构与信贷期限结构对“中国货币迷失之谜”均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政策建议如下:中国人民银行应同时注重货币信贷总量与结构的调控,监测货币信贷结构的变动应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李炳
袁威
关键词:  货币结构  信贷期限结构  机理变化型变结构协整模型  中国货币迷失之谜    
Abstract: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money and credit structure on macro-economy in China during 1996M1~2013M5 employing co-integration models with mechanism of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 money and credit structures start to influence output and inflation fundamentally at a particular point;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money and credit structures on real output are weak positive and weak negative respectively, and on inflation are both positive;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money and credit structures on inflation is higher than money and credit aggregates. Based on above results, the paper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y structure, credit structure and “money lost”. We found that money and credit structures have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on “Chinese Puzzle of Missing Money”. Therefore, Chinese central bank should attach more importance on money and credit structures in the process of macro-control, and the volatility of money and credit structures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setting down monetary policy.
Key words:  Money structure    Credit structure    Co-integration model with changing mechanism    Chinese puzzle of missing money
JEL分类号:  G12   E32  
基金资助: *本文感谢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3181)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Y187)的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
作者简介:  李 炳,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libing@pbc.gov.cn. 袁 威,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Email:yuanwei-10@163.com.
引用本文:    
李炳, 袁威. 货币信贷结构对宏观经济的机理性影响——兼对“中国货币迷失之谜”的再解释[J]. 金融研究, 2015, 425(11): 33-46.
LI Bing, YUAN Wei.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Money and Credit Structure on Macro-economy in China: A New Perspective Re-explaining “Chinese Puzzle of Missing Money”.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15, 425(11): 33-46.
链接本文:  
http://www.jryj.org.cn/CN/  或          http://www.jryj.org.cn/CN/Y2015/V425/I11/33
[1] 蔡昉,2013,《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第56~71页。
[2] 陈继勇、袁威和肖卫国,2013,《流动性、资产价格波动的隐含信息和货币政策选择——基于中国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11期,第43~55页。
[3] 范从来、盛天翔和王宇伟,2012,《信贷量经济效应的期限结构研究》,《经济研究》第1期,第80~91页。
[4] 郭凯、孙音和艾洪德,2012,《基于资产期限结构的流动性过剩的内涵、测度与因子分析》,《金融研究》第1期,第180~193页。
[5] 黄益平、王勋和华秀萍,2010,《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金融研究》第6期,第46~59页。
[6] 李健,2007,《结构变化:“中国货币之谜”的一种新解》,《金融研究》第1期,第41~52页。
[7] 李连发和辛晓岱,2012,《银行信贷、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调控:1984-2011》,《经济研究》第3期,第102~114页。
[8] 刘涛,2005,《中国经济波动的信贷解释:增长与调控》,《世界经济》第1期,第24~31页。
[9] 彭兴韵,2007,《流动性、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经济研究》第11期,第58~70页。
[10] 盛松成和吴培新,2008,《中国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机制——“两中介目标,两调控对象”模式研究》,《经济研究》第10期,第37~51页。
[11] 吴军、董志伟和涂竞,2011,《有效需求不足背景下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基于货币结构分析视角》,《金融研究》第7期,第32~42页。
[12] 王韧和吴健,2007,《外部影响与“迷失”货币的成因——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金融研究》第2期,第12~25页。
[13] 肖卫国、刘杰和赵圣伟,2013,《中国货币结构与经济产出——基于1952~2010年宏观数据的实证检验》,《金融研究》第2期,第101~113页。
[14] 许伟和陈斌开,2009,《银行信贷与中国经济波动:1993-2005》,《经济学(季刊)》第3期,第969~994页。
[15] 杨宝臣和张世英,2006,《机理变化型协整变结构检验》,《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第1期,第61~64页。
[16] 张永升、杨伟坤和桑毅博,2012,《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财政研究》第2期,第50~53页。
[17] 周吉人,2013,《重新认识流动性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宏观经济研究》第9期,第3~7页。
[18] Hansen B.E., 1996, “Inference When a Nuisance Parameter is not Identified under the Null Hypothesis”, Econometrica, 64(2):413~430.
[19] Kuijs L., 2009, “China through 2020-A Macroeconomic Scenario”, World Bank China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9.
[20] Maki D., 2012, “Tests for Cointegration Allowing for an Unknown Number of Breaks”, Economic Modeling, 29:2011~2015.
[21] Phillips P.C.B., Perron P., 1988, “Testing for a Unit Root in Time Series Regression”, Biometrika,75(2):335~346.
[22] Weise C., 1999,“The Asymmetric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A Nonlinear Vector Auto-regression Approach”,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31(1): 85~108.
[1] 陈国进, 丁杰, 赵向琴. “好”的不确定性、“坏”的不确定性与股票市场定价——基于中国股市高频数据分析[J]. 金融研究, 2019, 469(7): 174-190.
[2] 朱菲菲, 李惠璇, 徐建国, 李宏泰. 短期羊群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价格效应——基于高频数据的实证检验[J]. 金融研究, 2019, 469(7): 191-206.
[3] 黄隽, 李越欣. 中国艺术品投资收益:离岸与在岸市场的特征和互动[J]. 金融研究, 2019, 468(6): 188-206.
[4] 刘丽华, 徐艳萍, 饶品贵, 陈玥. 一损俱损:违规事件在企业集团内的传染效应研究[J]. 金融研究, 2019, 468(6): 113-131.
[5] 姜富伟, 郭鹏, 郭豫媚. 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我国资产价格的影响[J]. 金融研究, 2019, 467(5): 37-55.
[6] 杨涛, 郭萌萌. 投资者关注度与股票市场——以PM2.5概念股为例[J]. 金融研究, 2019, 467(5): 190-206.
[7] 谢谦, 唐国豪, 罗倩琳. 上市公司综合盈利水平与股票收益[J]. 金融研究, 2019, 465(3): 189-207.
[8] 李科, 陆蓉, 夏翊, 胡凡. 基金经理更换、股票联动与股票价格[J]. 金融研究, 2019, 463(1): 188-206.
[9] 李志冰, 刘晓宇. 基金业绩归因与投资者行为[J]. 金融研究, 2019, 464(2): 188-205.
[10] 陈思翀, 陈英楠. 中国住房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租金收益率的方差分解[J]. 金融研究, 2019, 464(2): 136-153.
[11] 王永钦, 徐鸿恂. 杠杆率如何影响资产价格?——来自中国债券市场自然实验的证据[J]. 金融研究, 2019, 464(2): 20-39.
[12] 丛明舒. 中国场内期权市场研究——基于中美关于期权隐含方差的差异[J]. 金融研究, 2018, 462(12): 189-206.
[13] 刘红忠, 毛杰. P2P网络借贷平台爆发风险事件问题的研究——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视角[J]. 金融研究, 2018, 461(11): 119-132.
[14] 张学勇, 张秋月. 券商声誉损失与公司IPO市场表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IPO造假的新证据[J]. 金融研究, 2018, 460(10): 141-157.
[15] 郑挺国, 赵丽娟, 宋涛. 房地产价格失调与时变货币政策立场识别[J]. 金融研究, 2018, 459(9): 1-18.
[1] 王曦, 朱立挺, 王凯立. 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关注资产价格?——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BEKK多元GARCH模型[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1 -17 .
[2] 刘勇政, 李岩. 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与城市经济增长[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18 -33 .
[3] 况伟大, 王琪琳. 房价波动、房贷规模与银行资本充足率[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34 -48 .
[4] 祝树金, 赵玉龙. 资源错配与企业的出口行为——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49 -64 .
[5] 陈德球, 陈运森, 董志勇. 政策不确定性、市场竞争与资本配置[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65 -80 .
[6] 牟敦果, 王沛英. 中国能源价格内生性研究及货币政策选择分析[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81 -95 .
[7] 高铭, 江嘉骏, 陈佳, 刘玉珍. 谁说女子不如儿郎?——P2P投资行为与过度自信[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96 -111 .
[8] 吕若思, 刘青, 黄灿, 胡海燕, 卢进勇. 外资在华并购是否改善目标企业经营绩效?——基于企业层面的实证研究[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112 -127 .
[9] 姜军, 申丹琳, 江轩宇, 伊志宏. 债权人保护与企业创新[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128 -142 .
[10] 刘莎莎, 孔高文. 信息搜寻、个人投资者交易与股价联动异象——基于股票送转的研究[J]. 金融研究, 2017, 449(11): 143 -157 .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版权所有 © 《金融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110298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