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公告
 
《金融研究》2011年夏季圆桌会纪要(2011-08-03)

 

我国经济转型中的金融风险

 

编者按:《金融研究》编辑部于2011年6月24日召开2011年夏季圆桌会,主题为“我国经济转型中的金融风险”。会议邀请沈明高(花旗集团)、沈建光(瑞穗证券)、梅建平(长江商学院)、瞿强(中国人民大学)和徐忠(人民银行市场司)等学者参加,人民银行部分研究人员参与了讨论。

 

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财政风险金融化、银行“脱媒”风险是金融系统运行面临的大背景,而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两个值得关注的风险点。应通过提高透明度和风险揭示水平、主动调低经济增长速度、以服务业私有化来推进结构调整、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并谨慎处理融资平台、在发展债券市场的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等措施,逐步降低经济转型时期的金融风险。

一、我国经济转型中的风险问题

(一)宏观经济风险

国外宏观经济金融周期可能会跟我国国内结构调整周期彼此重合,加大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日本、欧洲乃至新兴市场国家,都不愿承担痛苦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而是诉诸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暂时把矛盾掩藏起来。同时,为了在危机背景下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我国政府也出台了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以及汇率政策调整等,实际上都使国内原有经济结构问题进一步恶化。在国内外调整周期叠加背景下,我国未来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已经受到很大限制,而如果结构恶化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发危机。

在短期内,我国经济增长可能逐步放缓,但基本上不会面临“滞涨”问题。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包括:一是中小企业在本轮宏观调控中受到紧缩政策影响;二是地方融资平台可能因为政策原因投资下降;三是房地产投资受调控政策影响而放缓。同时,由于我国是投资驱动型经济,经济增长放慢就意味着投资放慢,通胀压力自然就会降低。专家认为,只要我国经济增长率低于9%,通胀就不用担心。

(二)财政风险金融化

1993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财税制度没有进行相应调整,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许多成本都以金融手段来处理。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而只是把矛盾暂时掩盖起来,并在中长期内,造成财政风险金融化趋向以及通货膨胀的严重压力。

首先,房地产市场和地方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已引起高度关注,但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没有理顺。地方财政高度依赖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高度依赖买地收入。其次,通货膨胀表面看来是货币环境过于宽松导致的,但实际上我国以增值税为主的税制结构也是通胀的重要推手。此外,税制改革停滞不前,会制约服务业发展,不利于提高国民消费占比,也不利于宏观调控。

(三)银行“脱媒”风险

我国主要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实施的紧缩政策,导致银行体系严重的“脱媒”现象。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提高到历史高位,市场利率已因流动性紧缩大幅提升,但基准利率从而银行存贷款利率水平保持低位。市场利率和银行存款利率的巨大差异,使资金不断从银行体系表内转出,结果是各种信托理财产品急剧扩张,民间金融市场的规模日新月异。金融体系中出现银行“脱媒”,不仅使以提高存款准备金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完全实现,还使银行未来可能面临更加艰难的经营环境和更大的盈利压力。

(四)房地产市场风险

专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存在不同意见,但都认为,由于我国没有经历过房地产泡沫破灭,大家往往过于乐观。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那么银行、地方政府、开发商乃至投资者都会承受很大损失。这其中,以银行的承担的风险最为集中,鉴于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如果房价下跌30%,银行就可能发生严重问题,因为房地产问题可能导致经济放缓,从而间接影响银行的其他各类资产。从各国经验看,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进而引起银行危机,有可能导致真正的金融危机,这与股市乃至资产价格涨跌的危害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目前的房地产政策也存在问题。大量新建限价房和廉租房,对抑制房价上涨可能作用不大,同时会占用大量资金,并可能造成房地产市场的制度性扭曲。限价政策可能导致寻租和腐败,也会改变开发商的激励结构,可能导致商品房质量整体下降。

(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

地方融资平台已经积累了巨大风险。国开行最早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主要满足各地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建设所需的大量长期信贷资金,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后来,其他几家国有银行为了改革上市,都向开行学习,通过扩张平台贷款把资产业务做大从而把不良率降下来;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各大银行又把几万亿贷款发放给地方融资平台。地方融资平台急剧扩大的贷款规模的背后,必然存在巨大的违约风险(云南省最近已出现地方融资平台大规模违约端倪)。

有关政策可能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限制不严可能导致更大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国家银行之间三位一体的融资关系,具有很强的自我循环能力,如果不能从外部施加有力约束,任由地方政府通过再融资方式(贷款、发行股票或发债)继续将融资平台不断做大,那么长期发展下去会积累巨大风险。二是限制过严会使已有风险即刻暴露。如果银行由于某种监管或调控政策要求,突然停止或大幅度限制对地方融资平台放款,那么很多融资平台已有问题会立刻爆发。

二、应对经济转型中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经过30年“摸着石头过河”式改革,我国帕累托式改革红利已近尾声,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各项政策势必牵涉诸多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在国家层面,需要有相对超脱而中立的权威机构,能够从改革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对各领域各项改革政策进行全面的顶层设计,要防止部门利益和舆论绑架政策。

(一)增加透明度,增强揭示风险能力

要以审慎态度,对我国经济转型中的金融风险给予足够重视。首先要增加各项信息的透明度,向社会公众充分揭示各类风险及其量化指标,引导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在充分认识风险基础上做好投资决策。比如,目前我国房地产调控中有关信息、中小企业贷款投放有关信息等,都还不为市场所掌握。

(二)主动降低经济增速,化解金融风险

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本身就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当前化解金融风险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主动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我们已不再需要10%以上的增长,6-8%的增长就已经很好。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通货膨胀压力自然化解,对房地产的依赖就不会那么严重,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处理也会比较从容,国民消费的比重也会逐渐提高。

当然经济增长放慢,会使许多问题暴露出来,比如说银行不良贷款上升,就业问题凸显,有些中小企业可能会倒闭,但这正是结构调整的应有之义。只要我们认为经济增长放慢对化解金融风险,保持经济未来可持续增长有利,我们就要这样做。当然,政府需要承担责任并设法解决经济增长放慢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不能因为担心出现问题就不让经济增长放慢。

(三)服务业私有化,推进结构调整

我国服务业私有化和货币化程度还不高,应成为今后改革发展的重心。除了情况稍好的银行业和保险业,我国医疗体系、教育体系、交通运输、媒体、旅游等行业到现在还没有进行改革,这些加起来占整个GDP40%以上。应对这些行业进行系统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加入竞争,使服务业占GDP比重逐步提高。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服务业改革,还有助于实现三个目标:一是服务业私有化所获资金,可以帮助解决政府融资问题,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风险;二是可以解决国内居民投资渠道不足问题;三是更加开放的服务业将获得更好发展,有利于缓解我国服务业如医疗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

(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谨慎处理融资平台

应该在国家层面,考虑权责关系,重新理顺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减少政府对银行的干预,防止财政风险金融化。

应谨慎处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是要把握好银行资金退出地方融资平台的节奏,一刀切停止放贷会导致严重风险暴露;二是推进平台转型,融资平台大部分资产是切实存在的,应以市场方式将融资平台资产有序转移给社会资本。三是对于融资平台发生损失的部分,银行完全承担损失太大,中央最终可能需要帮助承担一部分责任。

(五)发展债券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

债券市场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和金融产品,可以提高金融市场投资收益率从而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从国际比较情况看,我国国债市场存在大规模扩容空间,国债扩容将使减税政策成为可能,这也有利于扩张私人消费。同时,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金融体系中以市场化利率进行融资的份额不断扩大,这将对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形成压力并为其创造条件。应果断推进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这将有助于缓解银行面临的“脱媒”压力,提高银行竞争力和银行体系整体的融资效率。

 

            (责任编辑:杨骏)

发布日期:2011-08-03 浏览: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1980年创刊
关于期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学术委员会
获奖情况
作者中心  
在线投稿/查稿
稿件模板
投稿指南
   
审稿中心  
专家在线审稿
审稿须知
 
在线办公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编辑部公告 更多>>
《金融研究》2022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1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金融研究》2020年度优秀论文结果公示
中国金融论坛·第十二届《金融研究》论坛征文启事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 《金融研究》编辑部绿色金融学术征文启事
年度优秀论文 更多>>
学术活动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银行业协会

扫描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 《金融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110298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