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xplor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Perspectives ofPath Dependence and Government Interference |
YAO Yaojun, SHI Danyan
|
School of Finance,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
|
|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ath dependence and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this paper tries to reveal the logic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internet finance development and carry out empirical researches with data from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ternet finance is sustaining innovation based on traditional finance, which results in path dependence. As a logical result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raditional finance, eastern cities take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internet finance in general. Mid-western areas where traditional finance is less developed are trapped in path dependence, however, these areas have potent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internet finance development, because insufficient supply of tradi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has left much broad market for internet finance development.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se areas can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situation, and focus on alleviating the crucial constraints such as talent shortage, to promote these areas to get rid of the lock of path dependence and achieve the potent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is paper shows that, although it is crucial that market should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without strong supports from traditional finance, it is necessary for finance achieving corner overtaking that an effective government works in good coordination with an efficient market.
|
Received: 22 January 2017
Published: 18 January 2018
|
|
|
|
[1] |
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2016,《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第二期)》,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http://iif.pku.edu.cn./index.html。
|
[4] |
邓向荣和杨彩丽,2011,《极化理论视角下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比较》,《金融研究》第3期,第86~95页。
|
[5] |
董昀和李鑫,2014,《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于文献的探究》,《金融评论》第5期,第16~40页。
|
[2] |
陈志武,2009,《金融的逻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6] |
樊志刚、黄旭和谢尔曼,2014,《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竞争战略》,《金融论坛》第10期,第3~10页。
|
[3] |
程鑫,2015,《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互补、融合发展探讨》,《国际金融》第11期,第61~64页。
|
[7] |
龚映清,2013,《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与对策》,《证券市场导报》第11期,第4~13页。
|
[4] |
邓向荣和杨彩丽,2011,《极化理论视角下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比较》,《金融研究》第3期,第86~95页。
|
[8] |
郭峰,2015,《地方政府财政自主度与地区金融扩张——来自农村税费改革的证据》,《金融评论》第2期,第1~13页。
|
[5] |
董昀和李鑫,2014,《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于文献的探究》,《金融评论》第5期,第16~40页。
|
[9] |
韩亚欣、吴非和李志漫,2016,《互联网金融:理论解构与中国实践》,《金融经济学研究》第2期,第97~105页。
|
[6] |
樊志刚、黄旭和谢尔曼,2014,《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竞争战略》,《金融论坛》第10期,第3~10页。
|
[10] |
李继尊,2015,《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考》,《管理世界》第7期,第1~16页。
|
[7] |
龚映清,2013,《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与对策》,《证券市场导报》第11期,第4~13页。
|
[11] |
李有星、陈飞和金幼芳,2014,《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浙江大学学报》第4期,第87~97页。
|
[8] |
郭峰,2015,《地方政府财政自主度与地区金融扩张——来自农村税费改革的证据》,《金融评论》第2期,第1~13页。
|
[9] |
韩亚欣、吴非和李志漫,2016,《互联网金融:理论解构与中国实践》,《金融经济学研究》第2期,第97~105页。
|
[12] |
林毅夫、孙希芳和姜烨,2009,《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初探》,《经济研究》第8期,第4~17页。
|
[10] |
李继尊,2015,《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考》,《管理世界》第7期,第1~16页。
|
[13] |
林毅夫,2012,《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11] |
李有星、陈飞和金幼芳,2014,《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浙江大学学报》第4期,第87~97页。
|
[14] |
刘澜飚、沈鑫和郭步超,2013,《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探讨》,《经济学动态》第8期,第73~83页。
|
[15] |
刘志洋和汤珂,2014,《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本质与风险管理》,《探索与争鸣》第11期,第65~69页。
|
[12] |
林毅夫、孙希芳和姜烨,2009,《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初探》,《经济研究》第8期,第4~17页。
|
[16] |
马连福和曹春方,2011,《制度环境、地方政府干预、公司治理与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管理世界》第5期,第127~139页。
|
[17] |
潘红波、夏新平和余明桂,2008,《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经济研究》第4期,第41~52页。
|
[18] |
沈悦和郭品,2015,《互联网金融、技术溢出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金融研究》第3期,第160~175页。
|
[19] |
王国刚和张扬,2015,《互联网金融之辨析》,《财贸经济》第1期,第5~16页。
|
[13] |
林毅夫,2012,《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 |
王国刚和冯光华,2015,《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13-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14] |
刘澜飚、沈鑫和郭步超,2013,《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探讨》,《经济学动态》第8期,第73~83页。
|
[15] |
刘志洋和汤珂,2014,《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本质与风险管理》,《探索与争鸣》第11期,第65~69页。
|
[16] |
马连福和曹春方,2011,《制度环境、地方政府干预、公司治理与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管理世界》第5期,第127~139页。
|
[21] |
【美】威廉·伊斯特利,2016,《经济增长的迷雾:经济学家的发展政策为何失败》,北京:中信出版社,第2版。
|
[17] |
潘红波、夏新平和余明桂,2008,《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经济研究》第4期,第41~52页。
|
[22] |
王宇和刘志彪,2013,《补贴方式与均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与传统产业调整》,《中国工业经济》第8期,第57~69页。
|
[18] |
沈悦和郭品,2015,《互联网金融、技术溢出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金融研究》第3期,第160~175页。
|
[19] |
王国刚和张扬,2015,《互联网金融之辨析》,《财贸经济》第1期,第5~16页。
|
[23] |
汪炜和郑扬扬,2015,《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经济问题探索》第 6 期,第170~176页。
|
[20] |
王国刚和冯光华,2015,《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13-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4] |
吴晓求,2014,《互联网金融的逻辑》,《中国金融》第3期,第29~31页。
|
[25] |
谢平、邹传伟和刘海二,2015,《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金融研究》第8期,第1~12页。
|
[21] |
【美】威廉·伊斯特利,2016,《经济增长的迷雾:经济学家的发展政策为何失败》,北京:中信出版社,第2版。
|
[22] |
王宇和刘志彪,2013,《补贴方式与均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与传统产业调整》,《中国工业经济》第8期,第57~69页。
|
[26] |
谢平和邹传伟,2012,《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第12期,第11~22页。
|
[23] |
汪炜和郑扬扬,2015,《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经济问题探索》第 6 期,第170~176页。
|
[27] |
杨东,2015,《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第107~126页。
|
[24] |
吴晓求,2014,《互联网金融的逻辑》,《中国金融》第3期,第29~31页。
|
[28] |
姚耀军和彭璐,2013,《地方政府干预银行业:内在逻辑与经验证据》,《金融评论》第4期,第68~78页。
|
[25] |
谢平、邹传伟和刘海二,2015,《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金融研究》第8期,第1~12页。
|
[29] |
虞义华,2015,《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26] |
谢平和邹传伟,2012,《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第12期,第11~22页。
|
[30] |
张军,2005,《为增长而竞争:中国之谜的一个解读》,《东岳论丛》第4期,第15~19页。
|
[27] |
杨东,2015,《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第107~126页。
|
[31] |
赵勇和白永秀,2009,《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经济研究》第1期,第144~156页。
|
[28] |
姚耀军和彭璐,2013,《地方政府干预银行业:内在逻辑与经验证据》,《金融评论》第4期,第68~78页。
|
[32] |
郑联盛,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国际经济评论》第5期,第103~119页。
|
[33] |
中国信息社会测评研究课题组,2014,《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2014》,国家信息中心,http://www.sic.gov.cn/index.htm。
|
[29] |
虞义华,2015,《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30] |
张军,2005,《为增长而竞争:中国之谜的一个解读》,《东岳论丛》第4期,第15~19页。
|
[31] |
赵勇和白永秀,2009,《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经济研究》第1期,第144~156页。
|
[32] |
郑联盛,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国际经济评论》第5期,第103~119页。
|
[33] |
中国信息社会测评研究课题组,2014,《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2014》,国家信息中心,http://www.sic.gov.cn/index.htm。
|
|
|
|